•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日本躋身稀土大國?專家:挖起來沒那麼容易

2018-04-19 10:32: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天下熙熙攘攘,為稀土而來,為稀土而往,各種黑科技産品須臾也離不開的稀土一直都是 “香餑餑”,各國都為尋找掌握更多稀土資源而絞盡腦汁。據美國地質調查局之前公佈的數據顯示,全球稀土工業儲量總計1.4億噸。其中,我國稀土儲量為5500萬噸,佔世界總儲量的近四成。

  4月10日,礦産資源貧乏的日本宣佈在本國經濟區海域深處發現了儲量高達1600萬噸的稀土資源礦,可供全世界幾百年之用。就在日本“幻想”藉此轉身成世界級“稀土供應商”的時候,近日,我國科考隊員在東南太平洋海域首次發現面積約150萬平方公里的富稀土沉積區。與喜出望外的日本人相比,我國專家們卻很冷靜地稱:沉睡在海底的稀土看上去很美,短期實現規模化開採挖掘並不容易。

  應用無處不在,就連口紅中都有它的身影

  “智慧手機裏至少有9種稀土材料;離開了稀土材料,潛艇聲吶就是擺設;在座愛美女士必備的口紅,如今都有了稀土的身影……”4月12日,專程來津參加南開大學“稀土與無機功能材料高端論壇”的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張洪傑院士用輕鬆幽默的開場白,引出了稀土材料開發利用的大課題。

  在張洪傑和眾位參加論壇的院士們眼裏,“工業味精”“工業黃金”……這些稱呼如今已不能完全闡釋稀土在當下和未來對於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性和影響力。“稀土元素被廣泛應用於電子、石油化工、冶金、機械、能源、輕工、環境保護、農業等領域,特別是在軍事方面,稀土的使用可以大幅提升雷達導航、導彈制導、戰鬥機等武器的性能。可以説,稀土的作用無處不在。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未來稀土材料在新能源領域也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研究稀土無機材料數十年的張洪傑院士介紹説,一輛豐田普銳斯汽車電池含有9千克之多的稀土元素鑭,大型風力發電組的磁鐵需要227千克甚至更多的釹,軍隊更需要稀土用於製作夜視鏡、巡航導彈和其他武器。利用稀土材料,我國成功地實現了高速飛行器的整體測溫和神舟飛船的減重……“高速飛行器的整體測溫,目前只有中美兩國掌握了這一技術,稀土材料起了大作用。”張洪傑説道。

  海底開採難度大,成本高和污染問題都是制約瓶頸

  記者採訪了解到,目前海底稀土資源開採技術上已然可行,但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深海開採成本。不同於陸地的開挖,深海開採需要專門的開採設備和運輸存儲設備,還需要相對穩定的地質環境,而且容易受到海況和氣候等大環境的制約。

  此外,人類對深海海底稀土的分佈規律和賦存狀態認知條件也限制了這種大規模的開採。據了解,相對於陸地開採,海洋開採、尤其是國際海域的海底資源開採,還有著比較複雜的國際規則制約,從探測開始到落實具體開採行動,需要相當長的週期才能實現。

  “日本此次宣佈發現的海底稀土資源雖然在自己的專屬經濟區內,開採可不受國際規則制約,但資源所在海域平均水深5000米左右,短期無法開採利用。”採訪中,有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專家分析説,海底地質結構複雜,海況複雜,開採難度極大,以現有技術能力,即便能夠進行採礦,開採成本也很高。此外,海底採礦還存在著不可忽視的污染問題。稀土中所含的重金屬或有害元素一旦混入水體中會嚴重影響生態環境,還會給漁業和海洋環境帶來災難。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認為,此次新發現稀土資源,對日本稀土材料基礎研究將起到積極的助推,“要從數千米深的水下稀泥中分離稀土礦物的成本很高,日本的深海開採技術仍有待進一步提升。日本仍然離不開對中國稀土資源的依賴。”

  急需補短板,以多學科交叉加大基礎研發力度

  我國雖然是稀土資源大國,但我國卻難稱稀土資源強國,近年來,國內稀土分離化學與工程研究雖然取得長足進步,但存在稀土分離污染環境、資源利用率低等短板。

  作為稀土研究專家,中科院院士、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關注最多的還是如何提升我國的稀土科研軟實力,提升中國稀土開發科技含量和實現産業化發展。嚴純華認為,要補齊稀土材料科學短板,就需要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世界科學發展前沿,以多學科交叉融合為主要突破點,加大基礎研究力度,著力拓展稀土和無機功能材料的新性質和新應用,為我國稀土資源高效開發和保護利用提供更多科學與技術支撐和人才儲備。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