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英法對敘動武:動俄羅斯奶酪,換取談判桌上利益

2018-04-17 15:0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4月17日電 2017年4月,美國對敘利亞一空軍基地發射了59枚戰斧導彈。時隔一年,歷史重演,美國聯合法英再次對敘利亞進行軍事打擊,且軍事規模有所加大。對此,法國《歐洲時報》日前刊發署名為宋卿的評論文章稱,法英參與打擊敘利亞的動因絕非為打而打,而是有其複雜深刻的國際國內背景,兩國各有各的心思和算盤,並有其真正戰略訴求。

  文章説,法英由於同俄羅斯和敘利亞地理位置相近,出兵前有諸多因素需要考量。一是俄羅斯是歐洲地緣政治安全的不穩定因素。二是俄羅斯掌控歐洲的能源生命線。三是軍事打擊可能引發宗教和恐怖主義問題。不可否認的是,法國近年來連環恐襲同時任總統奧朗德對“伊斯蘭國”宣戰不無聯繫。不過,法英兩國仍舊支援美國,原因如下:

  第一,西方道義。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法英在“化武”事件後需要捍衛西方話語體系的國際道義。化武是紅線,更是軍事打擊的理由。但該理由站不住腳。凡事講證據,出師須有名。首先,資訊源真實性。西方提供的證據是NGO組織白頭盔提供的資訊。但是,白頭盔之前曝過醜聞,與西方存在一些資金和人員上的關係,且為一家之言,西方理應謹慎處理。其次,敘利亞政府軍如今佔據絕對優勢,沒有使用化武的必要。英國駐伊拉克部隊前指揮官喬納森肖在接受天空新聞臺採訪提及以上觀點時被突然掐斷,恰恰暴露了西方話語體系下的“國際道義”。

  第二,對俄統一戰線及取悅美國。英國在間諜門事件後驅逐俄外交官並得到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大國的聲援,此次化武事件“趁熱打鐵”,吹響了西方意識形態的“集結號”,也算是英國對美國“投桃報李”。法國方面則是為即將到來的馬克龍訪美之行提前造勢、營造氣氛,有利於法美雙邊談判。

  第三,歷史情結和現實壓力。在二戰後的殖民體系結束前,法英在中東有深遠影響和自身利益,尤其是法國在敘利亞根基頗深。另一方面,此次軍事打擊是兩國國內政治的投射。法國國內,馬克龍面臨著執政以來最大的內部挑戰。特雷莎梅在英國脫歐問題上受到國內和歐盟層面左右夾擊,脫歐步履艱難。在此背景下,攻打敘利亞可能有轉移國內視線、通過外交加分來彌補內政失分的考量。

  同時,分析指出,巡航導彈並不能扭轉敘利亞政府方正在全面取勝的大局,俄羅斯人不會因此撤走,伊朗人不會被嚇退,美國自奧巴馬時代就開始在中東戰略收縮,更不會取代俄羅斯成為那裏的決定性域外勢力。西方為何要做此類有限打擊的“隔靴搔癢”之舉呢?

  需要注意的是,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三國倡議的阿斯塔納和談正在穩步推進。作為目前政治解決敘利亞危機的主要途徑之一,由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三國召集的阿斯塔納和談一直備受關注——2017年1月24日,在俄羅斯、土耳其、伊朗三國的推動下,敘利亞政府和反對派在阿斯塔納舉行和談。和談目標是在敘利亞政府和反政府武裝之間實現永久停火,為政治談判創造條件。

  該和談有三重意義:首先,俄土伊三國建立敘利亞停火聯合監督機制,以保證停火協議的全面實施。其次,會談決定將敘利亞反對派武裝與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和“征服陣線”分割開來,堅持共同打擊極端組織。第三,阿斯塔納會談讓敘利亞反對派武裝加入談判進程,這樣就會讓談判進程變得更加具體和更有前途。

  評論認為,從這個層面看,西方完全沒有武力干預破壞和平進程的必要。即便發生疑似“化武”事件,當務之急應是由聯合國發起客觀調查,在此之前武斷指責敘政府並進行軍事打擊與國際公義不符。從中可以看出美法英真正戰略訴求:在阿斯塔納和談進程已産生積極效果的背景下,西方國家“自導自演”,以打促談,通過有限打擊換取在談判桌上的無限利益。西方國家試圖在敘利亞問題解決上分得一杯羹,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德維爾潘有句評價值得回味,他説“軍事打擊旨在將各方拉回談判桌,每個參戰國應該想好如何幫助敘利亞重建和平”。可以看到,法英確實希望能夠跟國際社會一道尋求政治解決。只有進行政治對話,這次打擊才能被視為富有成效的。當然,這個效果更多體現在法英如何成功參與切分阿斯塔納和談的“蛋糕”,並盡可能拿走本屬於俄羅斯等國的“奶酪”。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