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七年內戰,敘利亞人經歷了什麼

2018-04-17 08:17: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編者按:“人間若有天堂,大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天空,大馬士革必與之齊名。”這是阿拉伯人流傳的一個諺語,但如今,天堂已成煉獄,只留給世人一幕幕殘垣斷壁之景象。2011年3月,敘利亞爆發反政府示威活動,“全面內戰”的序幕由此拉開。7年過去了,敘利亞政府軍、反對派組織、庫爾德人武裝和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之間的較量經歷了此消彼長,美國、俄羅斯、伊朗、土耳其等眾多國際勢力介入其中。4月14日,美英法對大馬士革附近、霍姆斯等地區實施空襲,局勢更加讓人看不清,也更加牽動人心。普通當地人究竟在這些年裏經歷了什麼?《環球時報》多名駐外記者以不同視角講述了他們眼中的敘利亞危機。

  “我們不會因為美國的襲擊而怯懦”

  【環球時報駐敘利亞特派記者 李瀟】15日是空襲後的第一天,也是敘利亞這周首個工作日(敘利亞的週末是週五和週六)。《環球時報》記者走訪大馬士革市內多地發現,超市、水站、電信營業廳等運轉如常,大部分商鋪都選擇開門迎客,學校也照常上課。

  此前一天,部分大馬士革市民因擔心西方國家再次發動攻擊而囤積食物和日用品。42歲的雜貨店老闆拉米對記者説:“14日一整天來買東西的人比較多,下午貨物有點供應不上來。不過到15日白天就沒什麼問題了。一來大家的情緒有所緩和,二來供貨商們都及時派車送貨。”

  《環球時報》記者15日走訪馬扎和沙姆中心等大型超市,客流量與平時差不多。由於有政府補貼,麵粉、大餅等主食的價格相對穩定。

  32歲的修理工人哈吉姆15日來到《環球時報》記者住所,幫助修繕窗戶、補充柴油。在14日淩晨的空襲中,記者住所的窗戶因受到爆炸聲浪的波及出現破損。當天,小區的供電一度十分不穩定,因此啟用了住所備用的小型柴油發電機,消耗掉不少柴油。哈吉姆一邊熟練地工作,一邊説:“美國的襲擊毫無道理,傷害了很多人。這種被威脅與被傷害的感覺很不好受。”

  與哈吉姆一樣,敘利亞大三學生拜德維對美英法的空襲極為不滿。“新聞報道顯示禁止化學武器組織還在杜馬調查。尚未發佈任何證據之前,美英法就突然對敘利亞發動襲擊,這是對聯合國憲章準則和國際法的公然侵犯。這種傲慢與不負責任的態度與它們的大國身份極不相符。”拜德維還是阿薩德大學附屬醫院門診部的一名志願者,他15日上午沒課,早早到門診部看有沒有需要幫忙的事情。

  雖然被西方國家的做法傷害,然而,《環球時報》記者在這兩天的採訪中感受到敘利亞人的堅韌。記者走訪毗鄰使館區的賈海茲街心公園時發現,遊人比平時少了一些,不過日常的維護工作還在繼續。噴泉維護工人阿裏告訴記者:“平時這個時間會有不少孩子在公園草地上踢足球,今天他們都沒有來,顯然是因為14日的那場襲擊。”阿裏説,敘利亞人不會因為美國的襲擊而怯懦。“與往常一樣,我還是會把噴泉和草地打理好,等大家再次來玩耍。我們都應該盡力做些什麼,讓生活保持它應有的樣子。”

  沐浴著午後的陽光,65歲的納齊夫正坐在賈海茲街心公園的長椅上,一邊彈奏樂器,一邊輕聲哼唱自己譜寫的歌曲。路過的遊人不時駐足傾聽,並向納齊夫豎起大拇指。一曲唱畢,納齊夫邊喝茶邊與記者交談:“音樂是我的愛好,也是我的生活方式。今天來這裡唱歌就是為了告訴周圍的朋友,生活中可能會遭遇不幸,但我們還是應該堅強、樂觀地過下去。”

  賽義夫的手機號碼成了空號

  【環球時報駐土耳其特約記者 莫聞初】拉卡,這個敘利亞城市現在出現在新聞中往往與“曾被IS控制”聯繫在一起。對於《環球時報》記者來説,它卻承載了與朋友賽義夫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

  2008年,記者第一次去敘利亞,在大馬士革大學留學。在諸多同學中,對記者最好的是來自拉卡一個阿拉伯部落的賽義夫,他是哲學系學生。春天,賽義夫特意跟學校請了一星期的假,邀請記者和另外幾名外國同學去拉卡做客。剛到的那天傍晚,賽義夫跟鄰居借了一輛三輪車,拉我們到幼發拉底河邊。夕陽下,清涼的河水輕輕拂過雙腳,賽義夫打開手機裏的音樂教我們跳當地傳統舞蹈。

  玩耍後回家,賽義夫家族中大半的男性長輩都來了。他們向記者求證各種關於中國的傳聞,比如一對夫婦是不是只能生一個孩子。村裏的阿拉伯人一般會聊天到深夜,不過那天晚上10點多,賽義夫的親戚就主動説要走了。他們説:“你們坐了一天的車,肯定很累了。”當天晚上,記者與賽義夫繼續聊了很久。説起以後的打算,他説學哲學的不好就業,最好的情況就是回拉卡當小學老師。

  從賽義夫家回來不到一個月,記者就回國了。3個月後,接到賽義夫打過來的電話。那時候,敘利亞一分鐘的跨國長途收費大約是1美元。

  2011年,《環球時報》記者前往大馬士革工作。那時敘利亞衝突已經開始,雖然戰火沒有蔓延到大馬士革,但政府已失去對大馬士革郊區的控制。賽義夫這時候上大四,記者在校園裏見到了他,但他變得沉默,不敢大聲説話,也不敢和記者靠得太近。我們保持著距離,邊走邊聊天。談起未來,賽義夫有些焦慮。敘利亞法律規定每個成年男子都要服兵役,大學畢業就意味著他要去服役了。當時,敘利亞反對派佔據了霍姆斯的一些城區,其他的武裝力量也如星火燎原,政府軍的徵兵力度加大,賽義夫似乎很難躲過上前線的命運。賽義夫説,他不想去戰場當“炮灰”,還問記者能不能幫他謀一份在國外的差事,好躲過兵役。

  2014年,IS開始橫掃敘利亞和伊拉克。當記者看到IS宣佈拉卡是其“首都”後,趕緊打開WhatsApp給賽義夫發短信。沒過多久收到賽義夫的回復,手機顯示短信來自美國手機號。賽義夫對記者説,他並不是到了美國,還在拉卡老家,只不過學會用虛擬號碼來上網,以此來擺脫IS的監控。賽義夫畢業後沒有服兵役,而是“花了點錢”回到拉卡打理家裏的雜貨舖。IS控制下,諸如香煙等很多商品屬於違禁品,而且IS強行徵稅,生意很難做。

  2017年夏天,敘利亞庫爾德人武裝控制並主導的“敘利亞民主軍”正在攻打拉卡。時隔9年,記者跟著庫爾德人再次進入拉卡。城中炮火連天,斷水斷電已持續數月,成片房屋被夷為平地,居民能逃的都逃了,拉卡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鬼城”。記者徒勞地撥打賽義夫的手機號,這個號碼已成了空號。

  一組數據下的敘利亞危機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 本報特約記者 王會聰 柳玉鵬】人民日報記者宦翔自2013年至2017年常駐敘利亞,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説,他常駐的時間段正值“敘利亞危機劍拔弩張的頂峰”,“敘總統巴沙爾在俄羅斯的幫助下逐漸坐穩位置,但又不斷面臨挑戰”。

  宦翔對記者描述了他在大馬士革的生活:“日常生活物資基本可以得到保障,但是水電十分緊張。我的住所每天要停電6小時,一台能保證正常上網的發電機是必備的。出門採訪需要戴好頭盔等裝備。”戰火紛飛之下,敘利亞老百姓已經習慣在一種非常不確定性的環境中生存。“曾經有一段時間,每天都會有反對派的迫擊炮襲擊大馬士革,甚至市中心也不能倖免。但對於當地人來説,這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看到迫擊炮襲來,甚至有人開玩笑説,‘今天又放炮仗了’。”宦翔告訴記者,當地人的心態已經很平淡,甚至有些麻木,他們也沒有什麼防護措施,聽天由命,“在敘利亞,死於非命可以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敘利亞人這種心態的背後,是外界看來一串串難以接受的驚人數據。綜合西方與俄羅斯媒體報道,7年來在敘利亞內戰中死亡的人至少有45萬。截至今年2月,約550萬敘利亞人逃離這個國家。2011年,敘利亞人口為2250多萬,如今降至1700萬左右,其中610萬人在國內流離失所。另外,1400萬人失去收入來源。2010年至2015年,該國每年損失53.8萬個工作崗位。

  最深受戰爭之苦的莫過於無辜的孩子。過去三四年中,最讓全世界動容的三張照片都與敘利亞孩子有關:3歲難民小男孩溺亡在土耳其海灘;一名女童看到鏡頭以為是槍,雙手舉起做投降姿勢;陷入“擺拍”質疑的滿臉血漬塵土的阿勒頗男孩。《今日美國報》稱,在敘利亞大約1000萬兒童中,近600萬流離失所,約250萬兒童輟學。

  積年累月的戰火嚴重破壞了敘利亞的各類設施與經濟發展。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敘境內27%的住房、半數的醫療和教育設施被破壞。在大馬士革的東古塔地區,93%的建築遭到損壞。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稱,敘利亞6處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名錄的地方也均遭破壞。
內戰爆發以來,敘利亞的經濟損失估值為2260億美元,是敘利亞2010年GDP的4倍,受影響最嚴重的是農業與製造業,此外,敘利亞2010年至2015年的實際出口額銳減80%。俄新社稱,敘利亞重建需要10至15年,費用約4000億美元。

  圖表:

  敘利亞內戰大事記

  1. 2011年3月中旬危機爆發

  敘利亞爆發反政府遊行示威,示威者與警方發生衝突並造成一些人員傷亡。

  2. 2011年8月18日美國插手

  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聲明,要求敘利亞總統巴沙爾“下臺”,並宣佈凍結敘政府在美國的所有資産。

  3. 2012年2月初殘酷內戰

  敘第三大城市霍姆斯被圍,轟炸造成300人死亡。

  4. 2013年8月21日化武疑雲

  大馬士革發生疑似使用化武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事件。

  5. 2014年1月14日“聖戰”登場

  “伊斯蘭國”(IS)控制其後來視為“首都”的拉卡。

  6. 2015年9月30日俄羅斯捲入

  俄派遣空中和地面部隊打擊IS。2017年12月,普京訪問敘利亞,宣佈俄軍完成任務,從敘利亞撤出。

  7. 2016年12月22日戰事逆轉

  敘利亞政府軍宣佈完全收復反對派大本營阿勒頗市。敘利亞戰場形勢出現重要歷史性轉折。

  8. 2017年4月7日特朗普動手

  指責敘利亞政府發動沙林毒氣攻擊後,美國總統特朗普下達命令,兩艘美國軍艦向敘霍姆斯省的沙伊拉特空軍基地發射了59枚“戰斧”巡航導彈。

  9. 2017年11月8日IS覆滅

  IS在敘利亞的最後據點阿布卡邁勒市被政府軍解放。

  10. 2018年4月14日西方轟炸

  美英法對敘發動打擊,理由是敘政府涉嫌對東古塔地區發動化武襲擊。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