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張學海:為國“鑄劍” 定要敢為天下先

2018-04-16 13:56:00
來源:中工網
字號

  他的“神”,“神”在一雙手,穩、準、巧,只要操起銼刀,一絲不抖、乾淨利落;他的“神”,“神”在一雙眼,明、銳、靈,只要盯準目標,結構圖便浮現在腦海。幹別人幹不了的活,動別人不敢動的刀。他就是中國兵器內蒙古一機集團鉗工張學海。

  張學海,憑著精湛的手藝和追求極致的精神,從一名普通鉗工,成長為一名大師級的鉗工。他先後獲得中央企業技術能手、全國技術能手、國家級技能大師等榮譽稱號。2014年,他獲得了被譽為中國産業工人“諾貝爾獎”的“中華技能大獎”,2016年被兵器工業集團公司聘為“兵器首席技師”。2017年被兵器工業集團授予首批“兵器大工匠”。

  “學海無涯”——立足軍工突破技術難關

  “我叫張學海,就是要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學習,這個名字也一直激勵著我這麼多年”,張學海告訴記者,“車、鉗、鉚、電、焊”是機械行業裏最基礎的五個工種,其中,鉗工是基礎中的基礎,其對操作者精準和技藝的要求,更甚于其他幾個工種。

  1992年,張學海作為包頭市技校鉗工畢業生第一名,來到被譽為我國最大坦克生産基地的一機集團,打算在這裡大幹一番事業。面對形形色色的零件和機床,張學海沒有被嚇倒。

  當學徒的日子裏,張學海天天“泡”在生産一線。從劃線到設計加工,從車、銑、刨、磨到部件裝配,每一道工序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在工友的印象中,這個話不多的小夥子,白天悶頭在油膩膩的工作臺前鋸、銼、量,磨壞了90多把銼刀,夜晚癡迷于機械製造課程,寫下了數十萬字的讀書筆記。如今,他僅憑一雙眼睛、一把銼刀,平面加工就能精確到0.002毫米,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四十五分之一。

  2011年,內蒙古一機集團公司為張學海建立了“創新工作室”,專門從事新産品試製、設備改造,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推廣應用等工作。張學海帶領他的團隊,圍繞工作室科研試製、技術攻關、人才培養三大職能,創新工作體系、創建工作標準,先後制定了大師工作室運作管理和考核評價制度。在此基礎上,作為工作室“掌門人”的張學海,帶領大師室成員以服務科研生産一線為目標,創新地開展了多工種整合製造技術研究,培養一專多能的高技能人才。

  創新工作室自成立以來,已完成攻關項目43項,解決生産現場技術問題147個,自製各項零部件專用、通用夾具、模具50余套,完成了17個軍品型號的重點零部件的加工及試製,完成了新型輪式戰車部分零件的工序試製及部件裝配工藝流程優化,圍繞安防車、坦克大賽參賽車等科研車型,面對外觀品質要求高、技術精度要求嚴、生産進度要求急的嚴峻生産形勢,張學海主動承擔自動裝填及動力輔助系統核心零部件科研試製任務,利用三維柔性夾緊平臺等設備和工具,親自動手定方案、找方法、做工裝,先後完成了8個車型39項新産品的科研試製任務,有力保障了公司科研生産任務的順利完成。最大限度減少了科研試製費用投入,節約資金1200多萬元。

  由於貢獻突出,2013年,工作室被評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015年被包頭市及內蒙古自治區兩級工會評為“勞模創新工作室”;2016年獲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技能創新團隊”。目前,工作室已申報國家專利5項,集團公司合理化建議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技術創新二等獎2項,特色操作法6項。

  “工匠精深”——為國防現代化建設保駕護航

  現在,在內蒙古一機集團,“有問題找學海”已成為一種習慣,同事們都稱他為“問題剋星”。“大家都説我有‘絕活’,其實就是多幹工作,多幹難活,只有在工作中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熟能生巧。”張學海説。

  從事鉗工行業二十餘年,張學海累計編寫了20余萬字的《技能人員崗位工作標準彙編》《技能人員崗位培訓大綱》《技能人員崗位説明書》等多項重要的企業標準及適合企業職工培訓的《鉗工》教材,廣泛用於企業職工各級培訓、技能鑒定和考核評定中,他總結的“半球形網罩成型技術”“張學海高精度加工操作法”“張學海高精度鑽孔操作法”“具有多道密封環的密封副精準裝配法”“推彈機動態調整法”等操作技藝,使職工技能水準和生産效率得到極大提升。

  2009年在國家某重點軍品科研項目的研製過程中,由於板翹式鋁散熱器的關鍵零件翅片的成型技術還不完善,試製的散熱器無法達到技術要求,嚴重影響到該産品總裝進度。在散熱器專家、老技師們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張學海承擔起了這個重大攻關任務,他一頭扎進了成型模具圖紙中,潛心研究模具結構和成型原理,進行了模具拆解和衝切試驗,找到了問題原因,確定了模具改造方案。在90個日日夜夜裏,張學海不辭辛勞,對成型模具進行了大膽的改造,經過上千次的拆卸、修磨、裝配、試驗,完成了160個刀齒的修配工作,配合間隙均控制在0.05mm以內,翅片成型公差落在了優質區。一舉攻破了成型技術的難關,保證了閱兵産品的順利交付。目前,該部件成型技術已得到了廣泛應用,創造經濟效益1563萬元,並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在去年,一台即將參加“國際軍事比賽—2017”的裝備,在裝配過程中發現空氣濾清器不能很好的與發動機吻合,發動機在高強度作業條件下可能發生損壞。

  “決不能讓裝備帶‘病’參賽。”來到裝配現場的張學海不顧身體不適,弓著腰一頭鑽進了車體。狹小的空間內,他只能用原始工具一點點測量,視野盲區則用指尖感受零件的輪廓,等到故障排除爬出車體時,冷汗已經浸濕了他的衣服。當天晚飯時,沒扒幾口的張學海突然扔下筷子,再次返回了裝配現場。“裝備要出國參賽,必須保持最佳狀態。”經過數十次的鑽車測量、裝拆試驗,他把誤差縮小到0.2毫米以內,確保了戰車在國際賽場上的完美發揮。

  細數著這些年的成果,張學海淡淡地説,“取得什麼樣的成績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熱愛鉗工這一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