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提供增長動力 拓寬發展路徑

2018-04-16 13:22: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和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大會上,宣佈一系列彰顯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決心的重大舉措,歡迎世界“共用中國發展機遇、共用中國改革成果”。世界看到,中國正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而中國經濟的發展將給世界共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成為中流砥柱,力挽狂瀾而不倒;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背景下,中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在中國不斷發揮的大國作用、展現的大國擔當中,世界捕捉到更大的中國機遇,感受到與日俱增的中國影響力和感召力。

  “中國還將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作出更大貢獻”

  2013—201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

  40年來打開國門搞建設,不僅給中國帶來巨變,也改變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持續穩中向好的中國經濟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經濟復蘇,有力地促進了世界貿易發展,為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據世界銀行測算,2013—201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中國經濟為世界經濟復蘇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大幅增長,不僅僅讓中國受益,同時也讓世界許多其他國家受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表示。

  中國進口需求迅速擴大,有效促進了世界經濟再平衡。2013年至2016年,如果不考慮中國經濟的影響,世界經濟年均增速將放緩0.6個百分點,波動強度將提高5.2%。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17年1至10月份,中國進口(按美元計)增速分別比美國、德國、日本和全球高10.4、8.1、7.6和6.5個百分點,去年前三季度中國進口增長對全球進口增長貢獻率達17%,進口占全球份額提高到10.2%。

  “中國依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穩定器。”哈薩克—德國大學國際問題專家伊戈裏伊萬諾夫表示,未來,通過金磚國家、上合組織、“一帶一路”倡議等合作機制與平臺,中國在繼續引領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還將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消費市場全球增長最快,是世界消費增長的關鍵力量。近幾年,中國最終消費對世界消費增長的年均貢獻率已經是世界第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2016年,按照不變美元價格計算,中國最終消費對世界消費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23.4%,同期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的年均貢獻率分別為23%、7.9%和2.1%。

  以旅遊行業為例,中國已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客源國地位。2017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1.3億人次,國際旅遊支出達1152.9億美元。

  中國經濟發展,帶動世界更多的就業。在美國,2000年—2016年,中國企業在9個州投資總額近150億美元,創造直接就業崗位3.6萬個;在拉美,國際勞工組織發表研究報告稱,20年來中國通過貿易、投資和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為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創造180萬個就業崗位;在非洲,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安永發現,2005年以來,中國在當地創造的就業崗位超過13萬個……

  拉美加勒比與中國學術研究中心負責人杜塞爾感慨:“中國政府和企業給拉美帶來的不僅僅是投資項目與先進技術,更讓當地社會和人民生活發生巨大改變。我們期待中國繼續通過投資的創新和升級,給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帶來更大的變化!”

  “中國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增長和驚人的成就。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全球財富500強企業中,1/5以上的企業都把總部設在中國。”德勤全球主席柯睿尚説。

  “中國減貧之路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借鑒”

  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70%以上

  環顧世界,依然有10億人口生活在極端貧窮的狀況中,很多老人、婦女、兒童依然飽受饑餓和貧窮的折磨。中國在減貧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因而具有世界範圍內的參照意義。

  “中國使數億人脫貧,這些巨大變化全球罕見。”幾天前,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接受人民日報獨家專訪時如此評價。從1978年到2018年,中國人民生活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小康,現行聯合國標準下的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70%以上。

  這是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從1978年到2014年,中國每人平均收入增加了16倍,以每人每天生活費1.9美元國際購買力平價計,中國的極端貧困發生率由1981年的88.3%大幅降至2013年的1.9%。

  “聯合國及世界實現了極端貧窮的人口在2015年之前減半的千年發展目標,這要歸功於中國成功地使幾億人脫貧。”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説。

  這是一份高含金量的減貧方案。聯合國助理秘書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助理署長徐浩良説,精準扶貧的有效實施為中國和世界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及其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巨大貢獻。

  比利時聯邦議會比中友好小組主席克裏斯蒂安維耶納感慨,“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推動下,貧困家庭不僅很快擺脫了貧困,而且有了可持續發展的路子。中國這種優質高效的減貧之路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和借鑒。”

  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副主席司徒慕德則提醒人們關注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的減貧工作是從基礎設施做起的,道路將不同地方連接起來,形成更大的市場。”

  這是一段攜手前行的減貧道路。從1950年至2016年,中國累計對外提供援款4000多億元,實施各類援外項目5000多個,舉辦11000多期培訓班,為發展中國家在華培訓各類人員26萬多名。在自身消除貧困的同時,中國始終力所能及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支援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消除貧困。

  “倡議源於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

  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以不同形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

  放眼全球,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人類社會向何處去?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不搞封閉排他小圈子,不做淩駕於人的強買強賣。按照共商共建共用原則,所有人都能參與,所有人都能受益。

  巴基斯坦總理阿巴西欽佩地説:“‘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這是一個互利共贏、共同繁榮的倡議,將會造福我們的子孫後代,也將會塑造21世紀。”

  這是一條合作共贏之路。目前,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以不同形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

  “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運輸、能源、電信、智慧城市和可再生能源、農村發展、金融服務和電子商務等領域的合作非常具有吸引力。此外,‘一帶一路’為中國和奧地利在第三方市場開展合作提供了機會。”奧地利總理庫爾茨説。

  “馬爾他的能源來源主要是低效、高污染的柴油,我們沒有辦法自己解決能源問題。但是中國可以幫我們。上海電力願意在馬爾他投資3.8億歐元,將來我們的能源主要是天然氣。”馬爾他共和國駐華大使約翰阿奎利納説。

  這是一條面向未來之路。中國向絲路基金新增資金1000億元人民幣,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海外基金業務,規模預計約3000億元人民幣。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將分別提供2500億元和1300億元等值人民幣專項貸款,用於支援“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産能、金融合作。2017年,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的59個國家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43.6億美元。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總經理于爾根弗裏德里希認為,德國企業的技術與中國企業的資金和市場互為有利補充,有無限合作潛力。“‘一帶一路’倡議對在中國發展的跨國企業帶來立足中國、輻射全球的發展機遇,更為沿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創造有利條件。”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王磊説。

  “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發展也需要中國。倡議“一帶一路”建設,以實際行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中國同世界交融發展的新畫卷正在開啟。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