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讓金融的歸金融,科技的歸科技?

2018-04-14 15:43: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其實,這並非一個新現象。2013年之前金融的是金融,科技的是科技。這是常態,是天經地義的。2013年之後,網際網路金融作為一種新業態崛起,網際網路與金融、科技與金融的界限才開始模糊。邊界不清,也就起了衝突。

  在餘額寶、微信紅包、線下掃碼等互金拳頭産品的體驗衝擊下,市場一度認為,可能網際網路公司更擅長做金融。一個時期內,傳統金融機構成了即將“被顛覆”、不知變通的古董,網際網路金融機構作為新業態的代表,被寄予“厚望”。

  這個階段,互金巨頭也是摩拳擦掌,對“顛覆者”的身份充滿期待,而傳統金融巨頭,則一邊在口頭上“質疑”網際網路金融模式的有效性,一邊在行動上積極地轉型、備戰。

  雙方的這種對立情緒,在第三方支付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線上下支付標準上,傳統金融機構曾集體為以雲閃付為代表的NFC技術站臺,而第三方支付機構則選擇了掃碼支付模式。

  這場支付模式之爭,伴隨著第三方支付監管辦法的出臺和央行對掃碼支付的正式錶態,以銀行業集體擁抱二維碼為標誌,不了了之。

  而傳統金融機構與互金巨頭之間的對立情緒,也在不知不覺中消解地無影無蹤。雙方開始握手言和,甚至把之前的劍拔弩張,襯托出了一種虛無感,好像從未發生過。這個拐點的出現,有兩個標誌性事件。

  一、2017年,BATJS與工農中建交強強聯合,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全面合作、錯位競爭,一系列成果相繼落地,如百度金融與農業銀行在消費金融領域的AB貸、京東金融與工商銀行在流量合作領域的小白卡、蘇寧金融與交通銀行在風控領域的欺詐風險合作等。

  二、各大巨頭相繼推出了科技輸出解決方案,涵蓋了金融雲、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風控、智慧運營、流量互通等核心環節,連接的合作夥伴均數以百計。比較有特色的,如螞蟻金服的金融雲解決方案、百度金融基於區塊鏈的ABS解決方案、蘇寧金融基於區塊鏈的黑名單共用平臺等。

  當網際網路金融巨頭重申科技定位,並力推科技賦能時,難免給人這樣的感覺:金融的歸金融,科技的歸科技,一切似乎回到了2013年之前。只是,常識告訴我們,歷史進程從來是不可逆的,所有的似曾相識,只能是螺旋式上升。

金融與科技,早已沒了界限

  機構層面,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更加注重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業務層面,科技滲透至業務的每個環節,金融與科技,早已沒了界限。此時,界定金融與科技的界限,足以上升為一個哲學問題。

  以風控為例,從貸前階段的客戶進件開始,一直到逾期後的催收管理,幾乎每個環節都需要科技的參與。這樣看來,風控究竟屬於金融業務,還是屬於科技範疇呢?

 

  推而廣之,若把一家金融機構肢解,除了資金流、資訊流和人員構成外,不外乎是技術、系統和業務三個層面,而這三個層面均有了科技化的備用選項。

技術層面,機器學習、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開始成為行業標配;系統層面,把系統放在雲端成為可行的選擇,微服架構下,可以方便地實現系統功能的定制化,彈性且高效;業務層面,客戶引流、智慧行銷、智慧風控、智慧投顧、智慧客服、智慧催收等科技選擇一應俱全。

  當金融機構幾乎所有的硬體、軟體都有了科技化選項時,完全科技化的金融機構是否也可視作科技公司?對金融機構提供全套科技支撐的科技公司,是否也是金融機構呢?

  在我看來,某種程度上,做金融機構還是科技公司,更像一種名分上的區別。雖然網際網路金融巨頭定位為科技公司,但從未遠離金融業務;而當金融機構發力金融科技時,唯有把自己活成一家科技公司才能成功。

  站在這個角度看,互金巨頭與傳統銀行的強強聯合就不再是金融與科技的聯合,更像科技層面的優勢互補。

  就蘇寧金融與銀行機構落地的兩個區塊鏈系統來看,無論是國內信用證資訊傳輸系統,還是黑名單共用系統,都是相互合作的産物,談不上誰在賦能誰。

  就百度金融與農行的合作成果AB貸來看,獲客層面,利用百度的用戶畫像數據激活農行的用戶;風控層面,實現網際網路行為數據與金融數據的交叉驗證、有效互補;渠道層面,則是線上線下融合,似乎也談不上誰在賦能誰。

  同樣,螞蟻金服、騰訊、京東等與大行的合作過程中,基本都是追求客戶、數據、技術、業務層面的互補,而非單方面輸出或輸入。

  可見,在業務層面,再去區分金融與科技,似乎意義不大。既如此,強調科技屬性,自然也就成為互金巨頭的一條出路,這條路,並未真正遠離金融業務,也不是越來越窄。

能否摘到金融科技的果子,戰略決策和實現路徑很重要

  向科技轉型,優勢並不天然在巨頭那裏。從産業史的例子看,不乏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的巨頭,柯達就是常常被提到的那個。金融科技的果子就在那裏,能否吃得到,資源稟賦很重要,戰略決策和實現路徑同樣重要。路有千條,關鍵要適合自己,以幾大巨頭的選擇來看:

螞蟻金服、蘇寧金融和京東金融等電商係巨頭,在向金融科技轉型過程中,一邊加強科技投入,同時也在大力拓展業務場景;騰訊以微信支付為基石,作為一種行業基礎設施,更強調對外連接,工具屬性更強;百度則一定程度上ALL IN金融科技,更加突出科技屬性和AI,試圖通過AI賦能金融,探索一條差異化道路。

  站在市場與用戶的角度,神仙打架只有一時福利,巨頭之間的差異化發展才是長期福音。科技與業務的融合剛剛起步,市場很大、很深,遠未到狹路相逢的時候。此時,適合自己的路,都是坦途,所以,務必要走得很堅定。

  市場上不少機構卻還在搖擺不定:一些機構把金融科技看作是門面和遮羞布,把正常的業務收入、流量收入都算成了科技收入,自我裝點成一家科技公司,精於會計層面的小賬,失了戰略層面的大賬。問題是,踏踏實實做業務也挺好,並沒什麼好羞的。

  一些機構把科技當成了口號,需要的時候喊兩句,私下裏,對金融科技不以為然,吝于投入;

  一些機構則自以為無力投入科技,覺得自己家底小,不能與巨頭抗衡。豈不知,當業務與科技融為一體時,科技無處不在,科技投入很小也可以很有效,去做就好了;

  ……

  這些行為也可以理解,市場變化太快,這些“穩健”的機構想要再等一等,等風口明朗之後,再去追一把。不過,網際網路界近年來的風口大戰也告訴我們,風口是先行者趟出來的,不是後來者追出來的。

  先行的勇敢者,走路帶風,踏上風口,會得到市場的獎賞;而“穩健”的追趕者,追到的往往是同樣追風口的資本與泡沫。全心投入VS搖擺不定,轉型路上的差距,慢慢拉大。最初長得幾乎一樣的小夥伴,最終卻迎來不同的結局。

金融不離科技、科技驅動金融

  強監管下,似乎所有問題,都是監管問題。所以,我們還要談一談監管。

  金融業務需要牌照,需要充足的資本金,要接受嚴格的監管;而科技業務,似乎不必考慮監管的問題。當一家互金巨頭定位於科技公司時,是否也算一種監管套利的行為呢?非也。

  當金融與科技融合在一起時,同吃一鍋飯,誰也逃不開。舉個簡單的例子,現金貸新規之後,引流方、資金方、風控方、平臺方、催收方,需要共同承受監管政策的影響,並不存在誰是套利的一方。

  回到主題上來。當金融的歸金融、科技的歸科技,結果上看,卻是金融不離科技、科技驅動金融。很多時候,名義上的分開,是為了更好地在一起。(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網際網路金融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