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我犯了個大錯——蒙羞的扎克伯格

2018-04-14 14:44: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華盛頓4月11日電 (天下人物)我犯了個大錯——蒙羞的扎克伯格

  新華社記者周舟

  連續兩天累計9個小時,在近百位古板嚴肅的美國參眾兩院議員的輪番盤問下,33歲的網際網路頭號明星馬克扎克伯格像個“犯錯的孩子”,或是心有愧疚,也抑或有意設計。

  “我們未能全面審視我們的責任,這是個大錯誤,是我的錯,對不起,我創辦了臉書,我運營它,我為發生的事負責。”2017年曾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排名第五的臉書首席執行官説。

  少年得志的扎克伯格,正在遭遇事業發展中的“至暗時刻”。

  深陷醜聞

  2004年,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學的宿舍中創辦了臉書網。作為“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後的新一代創業者,他提出“把世界連接起來”的願景,並在10年間將月活躍用戶提升至約20億人,被譽為“蓋茨第二”。

  他將自己打造為“造夢者”,主張為第三世界國家提供平等接入網際網路的機會。11日在美國眾議院聽證會的“道歉發言”中,他仍不忘強調公司代表著“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

  然而扎克伯格的“理想國”此次卻展示出了黑暗的一面。上個月,一家名為康橋分析的公司被曝以不正當方式獲取高達8700萬臉書用戶數據,用於精準推送廣告等用途,外界甚至質疑被洩露資訊可能被用來影響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

  臉書也承認,全球20億臉書用戶中,大多數人的個人資訊可能在用戶未明確許可的情況下被收集。

  反諷的是,在社交媒體信譽遭遇空前質疑時,顛覆了傳統傳播方式的扎克伯格選擇在《紐約時報》等美國主流報刊刊登廣告道歉。

  美國國會、歐洲議會和英國議會均要求扎克伯格到場為用戶數據洩露事件作出解釋,臉書股價“跌跌不休”。

  語焉不詳

  臉書用戶數據洩露風波以來,扎克伯格通過不同途徑承諾今後要更加盡責保護用戶數據。然而,在10日和11日的兩場聽證會上,面對議員們的咄咄逼問,扎克伯格給出的“不知道”、“沒聽説”、“不清楚”和“説不上來”這樣的回答,讓外界很難感受到扎克伯格的歉意。

  “扎克伯格先生,你願意告訴我們昨晚你住在哪家酒店嗎?”在10日的聽證會上參議員理查德德賓開門見山就問。

  扎克伯格吭哧了兩秒鐘後説,“我不願意”。德賓説,事情就是如此,就算以“把全世界人連接起來”為名,“臉書收集了什麼資訊,給了誰,是否徵得同意,難道臉書用戶不該知曉嗎?”

  “是的,參議員,我認為所有人都該控制他們的資訊如何被使用。”扎克伯格説。

  而事實並非如此。據悉,臉書早在2015年就得知這些用戶的資訊被洩露,但卻未告知用戶。扎克伯格辯解説,公司以為數據被刪除了,認為“事情已經結束”。

  在火藥味甚濃的兩場聽證會上,扎克伯格作出了“有錯會改”的姿態。但10日當有參議員問到臉書是否歡迎立法監管時,扎克伯格顯得很不情願地説,“如果監管是正確的,我歡迎。”但他並未具體説明什麼是自己認為“正確的監管”。

  有參議員表示,僅靠社交媒體公司自我監管是行不通的。美國應仿傚歐盟,制定類似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的法規,對網路數據進行嚴格規範。11日在眾議院作證時,扎克伯格又説臉書將按照歐盟標準規範數據管理。

  灰色地帶

  “你的商業模式是什麼呢?”參議員奧林哈奇問。

  “我們推送廣告。”扎克伯格説。

  在國會作證的扎克伯格承認自己“輕信”,但否認“共謀”。他的陳述暗示,“大壞蛋”是康橋分析公司,臉書多多少少還算個“受害者”。

  根據扎克伯格的證言推斷,在一個技術烏托邦世界中,個人資訊安全只能仰仗擁有巨大權力的公司“不作惡”且“不瀆職”。

  事實上,從新技術帶來的商業模式到隱私洩露、數據濫用之間並非涇渭分明,其間存有巨大的灰色地帶。有專家認為,臉書的賺錢方式天然包含了某種程度的道德風險。

  舉個例子,通過對用戶地點、活動和愛好的大數據分析,某航空公司或可在“推廣功能表”中選擇,向曾點讚中國風景圖片、近期有出行計劃的波士頓年輕中産階級推送下個月上海往返波士頓的打折機票。“廣告”實際上成了“窄告”,你的自由選擇被一隻看不見的“數據和演算法之手”在操縱。

  這樁數據洩露醜聞能否成為個人資訊安全的轉捩點,扎克伯格又願意從中汲取多少教訓,目前尚難做出定論,但顯而易見,臉書的賺錢方式料將不會發生改變。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學者德蒙鳩依日前刊文指出,臉書用戶數據洩露醜聞是大規模集體隱私被侵犯的案例,且“不會是最後一例”。有分析人士指出,這可能促使美國立法,加強對網路社交媒體和數據安全的監管。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