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網路綜藝如何困中求變

2018-04-12 13:53: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移動網際網路高速發展,每一天都在為“網際網路+”的新業態添磚加瓦。我們一度以為,電影、電視劇、書本、音樂……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從大銀幕、電視螢幕進入移動終端,不過是傳播介質的轉移。但如今,文化市場上每天都在發生的變化已經證明:網際網路對傳統文化領域的影響遠非我們理解的那麼簡單。

  本期開始,我們推出“網際網路+文化新業態”系列報道,從網際網路對綜藝節目、電影、音樂、電視劇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影響著手,剖析網際網路與傳統文化行業聯姻創造出的新型文化業態,探討文化市場發展的未來前景。

  近年來,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和人們對視頻文化消費需求的增加,我國的網路視頻市場規模日益壯大,截至2017年底,用戶達5.5億。與網路劇、網路電影比肩的網路綜藝也已經走過10年發展歷程,而一系列問題也隨之出現——一些節目單純追求點擊率、內容低俗,一些節目為留住明星嘉賓不惜一擲千金,一些節目單純複製個別成功案例,內容極度缺乏原創……

  新形勢下,網路綜藝存在的問題顯然已經不是單純的某種節目類型面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由於文字數位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路化等發展,文藝乃至社會文化面臨著重大變革。要適應形勢發展,抓好網路文藝創作生産,加強正面引導力度。”以網路綜藝為代表的網際網路視頻節目如何擺脫當前存在的頑疾、痼疾,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思考。

  內容低俗、唯點擊率:

  網路綜藝的困境並不孤立

  “如果沒有網際網路技術與社交網路的興盛,便不會有網路綜藝的快速發展。我們不能將其存在的問題視作孤立事件,而應放在大的社會背景中來考量。”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楊鋼元看來,網路綜藝節目實際是乘了社交網路的東風。社交網路培育了用戶重視個性、社群、參與、互動的網際網路思維,這才是助推網路綜藝立於風口的根本力量。

  轉型期社會存在的浮躁等社會心態、移動網際網路高速發展帶來的碎片化生活方式,為網路綜藝的發展提供了機會。“隨著城市生活節奏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大,空虛、緊張等情緒在一些青年身上體現,加之個體生存的孤獨感和焦慮感又使他們不願直面自己的人生,更願一窺明星生活來逃避現實壓力。”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講師陳淩對此十分擔憂。而且,部分網路視頻觀眾熱衷於快節奏和淺表化表達,這導致快餐式娛樂在網際網路的平臺上愈演愈烈。

  2014年之前,絕大部分網路綜藝節目都是小成本、粗製作,多為電視節目的縮減版,並未有明顯的風格區分,缺乏比較優勢。然而,近兩年,各大視頻網站摩拳擦掌,推出的網路綜藝數量越來越多,對節目的投入也越來越大,和前些年各大電視臺將綜藝節目作為立臺“王牌”的情況類似,“爆款”網路綜藝對各大視頻網站的重要性也被日益放大。採訪中記者獲悉,某兩大視頻網站就計劃于2018年夏季推出兩檔節目正面對抗,節目製作成本都超過2.5億元。

  但投入高並不等於品質高,究其原因,不少網路綜藝內容低俗、媚俗難辭其咎。

  楊鋼元分析:“其實,並不是製作方願意低俗,而是唯點擊率是從的心態在作祟。”上海市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也直言:“一切以收視率、點擊率為標準,這是非常可怕的。這些淺表化、感觀化的低層次文化嚴重影響了觀眾審美和社會風氣。”

  迷信明星、缺乏原創:

  快餐娛樂引發惡性迴圈

  近年來備受人們關注的明星天價片酬問題,也與網路綜藝的過度迷信明星效應有直接關係。

  近來比較熱門的幾部網綜,《拜託了冰箱》是一檔美食脫口秀節目,明星爆料是不少觀眾眼中的主要看點;《火星情報局》也在情報機構的情景設定下強化了知名主持人的角色影響力;推理遊戲節目《明星大偵探》更是集合了不少一線明星、“名嘴”……越來越多的網綜在強化和比拼明星效應中來帶動流量與收視。“很多電影、電視劇導演很無奈,如今拍戲很難請到明星,因為他們的檔期都被各種網綜佔去了。”一位從業者透露。

  唯明星是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原創缺乏的問題。無論對於電視節目還是網路節目來説,研發新節目都需要很長的週期。然而,為了在短時間內獲得更高的經濟回報,礙于資本和收視的壓力,礙于市場競爭的殘酷,不少視頻網站很難沉下心來潛心創作。甚至有個別網站看到哪個節目火了,就複製其節目形式,換幾個明星嘉賓便迅速上線。

  “觀眾對綜藝節目中的明星,以及缺乏新意的節目形式已經漸感審美疲勞。事實證明,盲目跟風只會導致節目樣態雷同,進而引發市場疲軟、觀眾疲憊。特別需要關注的是,一些熱衷於此類節目的年輕觀眾,無法在這類節目中得到精神給養,看完節目後反而感到更加疲憊,於是陷入了越疲憊越以網綜彌補,越彌補則越疲憊的惡性迴圈。”陳淩説。

  採訪中,還有專家談道,相比于有關部門在2011年和2013年兩次發佈“限娛令”限制電視娛樂節目,網路視聽節目的監管力度稍顯不足。根據2012年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網路劇、微電影等網路視聽節目管理的通知》,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單位按照“誰辦網誰負責”的原則,“在播出網路劇、微電影等網路視聽節目前,應組織審核員對擬播出的網路劇、微電影等網路視聽節目進行內容審核”。這就意味著將播出前的審核權下放給播出機構,自審自播。這樣的審播機制,加之監管滯後和第三方監管的缺失,為包括網路綜藝在內的網路視頻問題頻出埋下隱患。

  豐富內涵、探索模式:

  內容為王須常講常新

  上述這些問題,不少業內人士也早有關注,並試圖作出改變。亞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首席內容官唐健分析:“歷史和市場都已經證明,堅持內容為王,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創作者必須遵循的。”

  在楊鋼元看來,內容為王的理念不應僅限于網路綜藝,而是新傳播格局下所有文化産品必須具備的品質,優質內容並不單單意味著呈獻給觀眾的具象感官刺激,而應站在更廣的維度去理解,“獨立的點評觀點、有效的互動體驗、真實的參與感受、輕鬆的節目氛圍……這些抽象的感知內容都是優質內容的組成部分,甚至比具體的節目形式更能影響觀眾,也決定了節目的檔次與市場效果。”

  極揚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澤瑋也認為,具備高品質內容的節目是會受到網路和電視臺同時歡迎的,“網綜應該覆蓋最大的人群,闔家歡式的大眾節目在未來將大有作為。假若網綜只鎖定在特定的年輕群體,則可能會錯失潛在的更廣大的受眾。”

  對於電視或網路綜藝的未來發展,陳淩強調了節目模式的重要性:“中國的節目製作市場化起步較晚,工業化的製作水準還有待於提高。國內各視頻平臺間還未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尚需形成獨有的品牌特徵。”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12日 17 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