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獨”戲碼連連 臺灣輿論如何看?

2018-04-12 08:19: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臺北4月11日電(記者陳鍵興 石龍洪 賈釗)近來“臺獨”戲碼連連,令島內社會深感憂慮,主流輿論和各界人士紛紛表達觀點,揭露“臺獨之謊”與“臺獨之害”。

  “七成年輕人願為臺而戰”的民調廣受質疑

  一週前,“臺灣民主基金會”跑到美國公佈民調稱,39歲以下的臺灣年輕人中,有70.3%表示願意為臺灣而戰,有26.5%表示不願意。消息傳回臺灣,輿論一片譁然。

  “這項民調不無蹊蹺。”《聯合報》的評論質疑説,民調已完成一個多月,在臺灣並未發表卻拿去“向美國人報告”,“難道這數字是‘出口專用’?”評論認為,臺灣年輕世代追求的是個人“小確幸”,很難想像他們腦子裏有“作戰”的念頭,許多年輕人根本不知“作戰”為何物。該民調只能拿去美國發表,“因為在臺灣發表,可能很快就被戳破”。

  作家洛杉基在社交網站上刊文直言:“用假民調支援‘臺獨’,內心何其歹毒?”文章詰問公佈該民調的基金會,能否針對綠營官員做同樣民調,問他們是否支援自己的子女為“臺獨”而戰?再對他們39歲以下子女做民調,問問他們是否願為“臺獨”而戰?

  世新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遊梓翔也在網上發文表示,該民調與他週遭年輕人“希望役期短”和“找理由不當兵”的想法,以及臺當局募兵不足等情況相差太遠,而且此時到美國發表,政治目的明顯。

  中國國民黨人士孫大千則評論説,“是否願意為臺而戰”是假議題,因為只要臺灣不借助美日力量走向獨立,大陸不可能對臺動武。該民調刻意回避臺灣年輕人是否願為宣佈“臺獨”或為民進黨的挑釁行為與大陸一戰的問題,這才是民進黨當局不願揭露也不敢面對的真相。

  “臺獨工作者”的言論遭到輿論批駁

  在上述民調“出口轉內銷”前幾天,島內輿論焦點是“論行政工作與臺獨工作之關係”,“緣起”是臺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賴清德再次公然聲稱自己是“臺獨工作者”,本就主張臺灣“主權獨立”,“九二共識”根本就“沒有共識”。

  《聯合報》評論指出,臺灣當局領導人迄今仍口口聲聲“維持現狀”,而她任命的行政機構負責人“卻一個箭步就搶下‘臺獨’的位置”。賴清德對分內工作生疏,卻不斷標榜自己的“臺獨”信仰,弄錯了工作重點,也暴露對兩岸事務無知,能不讓人擔心?

  媒體人林清強投書報章指出,賴清德一再重申他是“臺獨工作者”,“狀似趾高氣揚,其實是色厲內荏”,為緊張的兩岸關係掀波濤,有失職責。當局領導人一直稱“維持現狀”為其兩岸政策的基調,賴清德何以一再踩踏紅線?管不了他了嗎?

  文章説,在臺灣經濟低迷之際,賴清德“拼經濟”未見成效,卻一再為緊張的兩岸關係火上加油,一連串“臺獨”言論具有高度挑釁性,“既失了職權分際,也失了身份,更為兩岸關係投下變數”。

  《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評論説,賴清德的做法“讓兩岸從冰封掉入高度不穩定的險境”,“製造衝突,滿足個人口舌之快,賠上兩岸和平穩定”,“毫無疑問,他確定成為破壞現狀的新麻煩製造者”。

  “獨”派再炒“公投”引起各界警惕

  在臺灣百姓祭祀祖先的清明假期裏,若干“資深臺獨工作者”籌組的“臺獨”團體“喜樂島聯盟”在高雄宣佈成立,聲稱要推動明年4月舉行“獨立公投”。李登輝、彭明敏等帶著“正名制憲”“自決”“讓臺灣成為‘正常國家’”之類言論拋頭露面,為近期“臺獨連續劇”再添一幕。

  學者李正修投書媒體指出,對於“喜樂島聯盟”欲推動“獨立公投”,臺灣民眾無須多慮,因為“臺灣民意基金會”最新民調顯示,相較民進黨當局領導人上任之初,“臺獨”支援度已下跌13個百分點,約200萬人改變立場。民進黨也早已了解“臺獨”路線的荒謬及背離現實,只是捨不得放棄這一“選舉神主牌”。

  《旺報》發表社評指出,近來“臺獨”聲音固然喊得響亮,但也印證了“臺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的事實。隨著民進黨當局的兩岸政策愈來愈不得人心,大陸打動人心的惠臺政策又接連出臺,臺灣內部統“獨”趨勢出現方向性變化,支援統一比重上漲,支援“獨立”人數開始減少。面對新形勢,“獨”派顯得焦慮,動作更多。

  文章説,“獨”派挑起“正名公投”,不會幫助民進黨鞏固執政基礎,反而會使其兩岸政策“破功”,這將是蔡當局“不能承受之重”。國民黨應展現堅定政治態度,抵制所有“臺獨”算計的“公投”。而對民眾來説,要清楚意識到“獨”派操弄族群對立的手法,以實際行動對“獨”派鬧劇説“不”。

  《中國時報》的社論則指出,明知“臺獨”不可能、不可行,甚至會掀起臺灣災難,但只要臨到選舉,這“臺獨之鴆”,民進黨總有人爭而飲之。“臺獨”挑釁言論不管是何種政治算計,“皆是以臺灣為祭品,為臺海無端生波”。“人民當知,民進黨綁架全臺灣人民一起在迷霧中走鋼索,一旦失足,墜崖的不只民進黨,也包括所有民眾。”“選民要了解,把臺灣綁進‘臺獨’險路,政客獲得政治權力,野心得償,人民卻要為此付出什麼代價?”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