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發展為世界帶來六大機遇

2018-04-10 09:5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多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近14億人口的廣闊市場空間、上億人次出國旅遊以及高達千億美元的對外直接投資等,為各國提供了良好的市場機遇和投資機遇,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有效抑制了世界通脹水準,為改善各國人民福祉作出了巨大貢獻。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和“便車”,共同實現整個世界的發展。中國堅持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

  一、中國經濟穩定增長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穩定器

  中國經濟增長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強勁動力。2017年,中國經濟總量約為12.25萬億美元,一年來實現的經濟增量超過1萬億美元,相當於西班牙的經濟總量。據世界銀行數據測算,2013年至2017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這不僅表明中國經濟的活力和韌性,也説明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為世界經濟復蘇創造了更多機遇。同時,近兩年來中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化解鋼鐵産能超過1.2億噸,全部取締“地條鋼”,化解煤炭産能超過5.4億噸;商品房待售面積削減1.3億平方米,全國總體去庫存週期回歸至合理範圍內;遏制了宏觀杠桿率攀升的勢頭,金融風險總體上有所緩釋;推進結構性減稅,每年降低各類企業稅費等成本1萬億元以上;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領域補短板。通過市場出清調整了市場供求關係,帶動了部分領域的價格回升,全面提升了供給體系的適應力和創新性,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為世界經濟復蘇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中國廣闊的市場空間為世界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2017年末,中國人口總量達到13.9億人,意味著龐大的市場需求。2017年我國商品及服務進口規模達到2.3萬億美元,非金融類境外直接投資超過1200億美元,為各國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和發展機遇。中國出境旅遊人數高達1.43億人次,有力拉動了各國消費。據中國商務部測算,2016年中國遊客在美的每人平均花費約1.3萬美元,當年旅遊支出高達352.2億美元,平均每天為美國創造約9700萬美元收入。同時,一個充滿活力和韌性的中國經濟,為各國人民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就美對華出口來看,按照美國商務部的統計,2015年美貨物和服務貿易對華出口支援國內就業91萬個。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報告顯示,美對華出口為美國內創造就業的貢獻更大。該報告認為,由於中國深度參與全球價值鏈,除雙邊直接貿易外,美國大量産品向中國間接出口。據此估算,2015年美對華出口實際支撐了美國內180萬個新增就業崗位;美對華出口和中美雙向投資共計支撐了美國內260萬個就業崗位。我們根據世界投入産出模型測算,2016年美對華貨物和服務貿易出口拉動美就業331.2萬人。

  三、中國物美價廉商品增進各國人民福祉

  隨著中國製造能力的不斷提升,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推動許多國家保持低通貨膨脹率,降低了生活成本。即便隨後世界經濟進入一輪擴張期,通脹水準也沒有顯著回升,因而中國出口商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各國人民的福祉。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1980年至1995年全球CPI平均上漲高達21.9%,此後顯著走低,1996年以來全球CPI年均上漲放緩至4.6%,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物價水準也呈現出類似的特點,這雖然主要是發達國家貨幣政策調控的結果,但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也為其平抑價格作出了重要貢獻。從美國來看,從中國進口大量質優價廉的商品,幫助其維持較低的通脹水準,提高了美民眾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的實際購買力。美中貿委會研究顯示,2015年典型的美國家庭收入為5.65萬美元,對華貿易平均為每個家庭每年節省850美元。牛津研究院估計,美自華進口低價商品在2015年幫助美國降低消費物價水準1%至1.5%。

  四、中國發展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有7億多農村人口擺脫貧困,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2017年中國貧困發生率下降至3.1%。中國在自身消除貧困的同時,始終力所能及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支援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消除貧困。1950年至2016年,中國在自身長期發展水準和人民生活水準不高的情況下,累計對外提供援款4000多億元,實施各類援外項目5000多個,舉辦1.1萬多期培訓班,為發展中國家在華培訓各類人員26萬多名。中國減貧事業的巨大成就,使全球經濟增長更加包容。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

  五、共建“一帶一路”為沿線國家帶來新發展機遇

  中國不僅在理念上堅持了經濟全球化方向,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推進,更在實踐上作出最好的應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當前全球範圍內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之一。目前,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以不同形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8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形成了270多項豐碩成果。一大批互聯互通項目改善了參與國發展環境,提升了區域合作的空間和潛力。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使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搭上了中國發展的快車。2017年,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的59個國家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43.6億美元,佔同期總額的12%。在“一帶一路”沿線的61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1443.2億美元,佔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4.4%,同比增長14.5%;完成營業額855.3億美元,佔同期總額的50.7%,同比增長12.6%。2017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73745億元,比上年增長17.8%。

  六、更加開放的中國將為世界發展提供更多投資機會

  中國正在努力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邁向高品質發展階段。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中國將積極營造寬鬆有序的投資環境,放寬外商投資準入,建設高標準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強産權保護,促進公平競爭,讓中國市場更加透明、更加規範。預計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8萬億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億美元的外來投資,對外投資總額將達到7500億美元。這將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廣闊市場、更充足資本、更豐富産品、更寶貴合作契機。未來中國發展仍將是各國發展的重要機遇,從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的中國,將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強勁的動力。

  (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牛犁係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