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海洋大省從“蔚藍”走向“深藍”

2018-04-09 14:32:00
來源:中新社
字號

  (潮起海之南)海洋大省從“蔚藍”走向“深藍”

  中新社海口4月9日電 題:海洋大省從“蔚藍”走向“深藍”

  中新社記者 王子謙

  新春過罷,位於海南省瓊海市的潭門中心漁港熱鬧起來。鞭炮響過,漁民立在船頭,大型漁船接連起錨,船隊在親人的目送中駛向遠海。

  潭門港是海南島通往西、南、中沙群島的最主要港口之一,漁民柯維秀的兩艘400噸級大型鋼制漁船也同時開赴南沙,他們將在那裏作業數月後再將豐富的魚獲運回海南島。

  海南姓“海”,是中國管轄海域面積最大的省份。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來,海南海洋産業正從“蔚藍”走向“深藍”,“藍色經濟”迸發勃勃生機。

  海南發展海洋經濟的構想一以貫之:從最初授權管理三沙島礁及其海域,到確定“以海帶陸,依海興瓊,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發展戰略,再到明確加快發展海洋旅遊業,積極發展海洋交通運輸業,做大做強臨港工業,大力發展現代海洋漁業,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産業的目標。

  建省30年來,海洋經濟佔海南省GDP的比重由不到6%擴展到30%左右。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介紹,2017年海南省海洋經濟生産總值約為125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快於地區生産總值增幅。

  海南省長沈曉明表示,向海洋進軍、向深海進軍、向海洋強省進軍,是海南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要做好海洋這篇文章,就要科技興海,産業興海,以軍民融合的方式推動海洋經濟發展。

  將科技與海洋結合,大海的潛能正在轉化為生産力。在亞洲最大的深水網箱養殖基地——臨高後水灣,海面上整齊排列著數百口深海網箱。

  臨高海豐養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達靈説,巨型網箱由衛星布點,能夠抵禦12級颱風。經過不斷科研,網箱最大周長已超過100米,金鯧魚年産量可達10萬斤,暢銷國內及歐美市場。

  海南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型之路也正在加快。“過去木質漁船噸位小、抗風弱,如今大船安全可靠,設備也很先進。”漁民柯維秀説,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視察潭門時鼓勵漁民造大船、闖大海、捕大魚。柯維秀在政府支援下建造了兩艘大船,“鎮上已有20多艘大船在南沙作業,漁民收益越來越好。”

  現代漁業的發展要求,直接促使小型漁船減船轉産,也使得此間造船業發生變革。臨高縣明路造船廠廠長張明告訴記者,企業生産重心正逐漸由木船轉向鋼制漁船,已“連續接下鋼制漁船訂單,正在製造多艘鋼制漁船,其中一艘超過300噸,將用於南沙作業。”

  借助南海油氣資源和區位優勢,海南正加大油氣産業的建設步伐。如今,油氣産業已被確定為海南重點發展的12大産業之一,形成集“勘探、開發、加工、倉儲、管輸、銷售”為一體的油氣産業鏈,未來還將積極推動參與可燃冰勘查開發。

  海南地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在發展海洋經濟過程中,正加強與南海周邊國家和地區在海洋漁業、郵輪旅遊等方面的合作,推動構建“泛南海經濟合作圈”。

  靠海吃海,就要保護好大海。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王利生表示,任何海洋活動都不能逾越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必須堅持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方向不動搖。

  建設海洋強省強國,需要更高層次地探索海洋。坐落于三亞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成為中國深海研發試驗的共用開放平臺,填補了中國深海戰略上的地域空白。該所所長特別助理陽寧介紹,南海是中國最深的海,具備開展深海科考的天然優勢。未來海南可在水下攝像、水下照明、水下推進器、深水感測器設備生産等方面形成深海特色産業。

  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表示,海南作為國家“智慧海洋”試點,將把現代服務業融入到海洋經濟中,利用資訊産業、科考、休閒旅遊等發展“藍色經濟”。

  “老漁民洗腳上岸,就在家門口賺錢。”今年春節,潭門新開張的“麥哲倫”休閒漁業碼頭熱鬧非凡,漁民王振華的“瓊瓊海02003”號遠海捕撈船變身近海觀光船,與其他3艘漁船滿載客人,駛入近海。(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