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第四次工業革命下的《中國製造2025》

2018-04-07 14:18: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湧來,全球製造業正經受著前所未有的衝擊、調整和變革。各工業發達國家紛起應對,制訂國家戰略,以求在行將到來的變革中取得主動。美國于2011年頒布了先進製造夥伴計劃(AMP),以“確保美國在先進製造業中的領導地位”;隨後,又提出了再工業化和製造業回歸的口號。德國提出《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英國制訂了“英國工業2050戰略”,日本相繼提出物聯網和機器人戰略,法國起草了《未來産業》規劃,韓國則有“未來增長動力計劃”,等等,無不都是為促進本國製造業適應未來、贏得發展。中國製造業就規模和總量在世界名列第一,但中國製造業在效益、效率、品質、産業結構、持續發展、資源消耗等方面與工業發達國家差距甚大。中國製造業必須從規模、速度的發展軌道轉向品質、效益的發展軌道,從高速度發展轉向高品質發展,才能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形成持續發展的能力,繼續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主體,與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中的地位相對應。

  對此,中國工程院于2013年適時組織一百多位院士、專家,深入研究世界製造業發展趨勢、各工業發達國家的戰略措施、中國製造業存在的問題、重大技術變革帶來的影響,歷時二年完成了製造強國戰略研究課題,有關部門在此研究的基礎上,制訂了《中國製造2025》,並於2015年5月發佈實施。

  《中國製造2025》旨在通過一系列措施和三個十年的努力,力圖在降低資源消耗、提高勞動生産率、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優化産業結構、改善生産組織、加快資訊化融合、擴大國際合作等方面,促進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提升産業競爭力,從而邁入世界製造強國行列。為此,確定了在2025年前,實施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慧製造、綠色製造、工業強基和高端裝備創新五項工程,開展品質提升和服務型製造兩項專項行動,並制訂了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和資訊、新材料、醫藥工業三個産業的發展規劃。

  《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路徑是,以創新驅動為動力和引領、以工業強基和品質提升為基礎,以智慧製造為主攻方向,以綠色製造和服務型製造為側翼。這一戰略路徑十分清楚地告訴人們,中國製造業著力於通過自身的努力,針對現實存在的問題,從多個方面系統地推進。實施這一戰略路徑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從整體上提升中國的製造業,使中國製造業趕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步伐。《中國製造2025》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新發展理念的體現,是致力於提高製造業供給能力的重要實踐。

  需要強調的是,《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和戰略的實現,有四個重要的基點。一是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以體制機制創新激發企業活力、進一步解放生産力;二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構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促進創業創新;三是著力提高創新能力,以創新驅動産業發展,實現製造業發展的動能轉換;四是進一步擴大開放,在開放的環境下開展公平雙贏的國際合作,提高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併為世界製造業的變革做出中國貢獻。《中國製造2025》強調,在開放的環境下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調動製造業自身的積極性和活力,通過廣泛的國內外合作,重視和保護智慧財産權,促進製造業創新能力和供給能力的提高。

  《中國製造2025》實施三年來,取得明顯成效。各方面、各地對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製造業的智慧化、綠色化進程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製造業創新體系的建設得以加強,轉型升級和動能轉換提速,一些領域的創新能力和供給能力明顯提高。

  表徵製造強國的一些指標,如,單位製造業增加值的全球發明專利授權量、製造業研發投入強度、製造業研發人員佔從業人員比重、製造業全員勞動生産率、銷售利潤率、資訊化發展指數(IDI指數),2016年與2012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國近年來高度重視製造業研發創新,2015年中國製造業研發投入強度為2.01%,近五年來首次超過2%。在推進智慧製造中,一批試點示範企業通過實施製造智慧化,生産效率提高20%、運營成本降低20%、産品研製週期縮短30%、産品不良品率降低20%、能耗降低10%,充分顯示了這些企業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中勇立潮頭的精神。同時,這些企業還帶動了尚處在工業2.0和工業3.0階段的製造企業。應該指出,在實施《中國製造2025》中,各種不同所有制的企業,不論國有、民營抑或內資、外資,都積極參與其中。不少在中國境內的外資企業,自動化業務因此而有大幅增長。國外品牌的智慧製造裝備在中國市場的增長,也是有目共睹。以工業機器人為例,2016年多關節機器人在中國市場銷量42963台,同比增長25.2%,與上年度相比,增速加快19.1個百分點。平面多關節(SCARA)機器人銷售9553台,同比增長51.9%。兩者在中國市場的佔比分別為78.5%和88.7%。與其説是企業的性質或是中國製造2025的指向性而影響其市場準入,不如説是企業的實力與服務水準影響其在中國的市場狀況。

  客觀地講,中國製造業總體上仍未擺脫規模拉動的路徑依賴,由數量擴張向品質提升的轉變尚不夠順暢。品質效益、結構優化和持續發展三方面,相較美、德、日等製造強國仍有巨大提升空間,特別是品質效益,未來應是中國製造強國建設的主要突破方向。

  顯而易見,《中國製造2025》實施和推進所取得的成效,是中國製造企業在各方的支援下奮發圖強的結果,是順應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而積極吸納、融入各類高新技術的結果,是多年技術創新積累而發力的結果,是在開放的環境下與國外相關企業開展平等互利雙贏的合作的結果。

  一些國外組織對《中國製造2025》的認識,不乏臆測和推斷,其邏輯和推理缺乏科學性和公正性,結論自然是片面的、雙重標準的。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對華301調查報告,多處提到中國製造2025,但遺憾的是調查報告充斥了違背事實的推理,與《中國製造2025》的主張和部署不符。這一調查報告置世貿組織原則于不顧,單邊主義發起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1300個單獨關稅項目産品,包括航空航太、資訊通訊、機械産品在內,加徵25%的從價稅。這一行動,固然對清單所列這些産品在美的競爭力有所影響,特別是對生産這些機械産品的中國企業,可能帶來競爭力削弱、訂單減少、經營困難。但中國的回應,對美國相應的産業帶來的影響或許更甚。

  《中國製造2025》的實施,已經和仍將發揮提升中國製造企業國際競爭力的作用,中國製造業將直面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和挑戰,並受惠于所産生的科技成果,加快轉型升級和動能轉換的步伐,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和供給能力,排除干擾,朝著製造強國這一目標堅定地前進。

  (作者:朱森第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名譽主任)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