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認識把握新時代黨面臨的改革開放考驗

2018-04-01 15:42: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刻認識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的長期性和複雜性。中國共産黨是改革開放的領導者,同時也面臨改革開放帶來的諸多考驗。有效應對新時代黨面臨的改革開放考驗,就要深刻認識考驗來自哪些方面、對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提出了哪些要求。

  改革開放方向性考驗

  舉什麼旗、走什麼路,關乎改革開放能否按照正確方向前進。確保改革開放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避免發生方向性、顛覆性錯誤,是新時代黨面臨的重大改革開放考驗。

  堅持正確方向。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成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根本原因就在於沒能把準改革方向、選擇正確發展道路。我國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中華民族之所以能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關鍵在於始終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和發展道路。針對改革開放的方向性問題,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幹興邦,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為我國改革開放明確了方向、指明瞭道路。封閉僵化無法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改旗易幟必然導致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發生改變,二者都會使改革開放偏離正確方向、脫離正確軌道。能否在改革開放中始終堅持正確方向,是對我們黨政治定力的一大考驗。

  明確改革目標。改革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否定;開放的目的在於借助國外的資源和市場發展自己、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和做法完善自己,而不能照搬別人、失去自主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既規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性質,又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確保改革開放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既要加強戰略思維,又要樹立底線思維。要清醒認識、正確把握改革開放的性質和方向,做到應改又能改的堅決改,不應改的堅決守住;應開放又能開放的堅決開放,不應開放的決不開放。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改革開放達成預期目標。

  抵制錯誤觀點。當前,社會上對於改革開放方向的認識和把握總體上清醒正確,但也存在一些錯誤觀點和偏頗主張。有些人留戀過去,主張回到計劃經濟時代;有些人認為國有經濟效率不高,主張徹底私有化。還有一些敵對勢力和別有用心的人搖旗吶喊、製造輿論、混淆視聽,把改革定義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則就是不改革。受之誤導,有些人以西方制度模式為標準衡量評判我國改革開放,甚至對西方制度模式盲目崇拜。我國改革開放要堅持正確方向,就必須抵制和反對這些錯誤觀點。

  改革開放複雜性考驗

  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新舊矛盾交織的背景下展開的,對外開放也面臨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如何凝聚改革開放共識、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從而有效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也是新時代黨面臨的考驗。

  凝聚社會共識的複雜性。凝聚社會共識對推進改革開放至關重要。沒有廣泛共識,改革開放就難以順利推進,也難以取得全面成功。改革開放初期,利益分化尚不明顯,人們的共識容易達成。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推進,我國經濟結構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結構深刻變動,不同群體基於不同利益訴求,對於改革什麼、如何改革和開放什麼、如何開放都有不同考慮。面對新形勢,如何最大限度彌合分歧、最大程度凝聚共識,匯聚起強大合力,成為推進改革開放的必答題。能否在改革開放中加強思想教育、更好引導社會輿論,進而有效凝聚社會共識,這是對黨的思想引領力的重要考驗。

  突破重點難題的複雜性。經過40年改革開放,難度比較小的領域差不多都改完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推進改革的難度進一步加大。習近平同志強調,現在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這是對我國改革階段性特徵的把握。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意味著改革任務艱巨、改革難度加大、改革要求更高。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涉險灘、啃“硬骨頭”,敢於觸動深層次利益關係、化解深層次利益矛盾。如何化解各種利益矛盾、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協調複雜利益關係,使改革開放平穩深入推進,考驗著黨領導改革開放的能力。

  應對國際環境的複雜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斷提升。但也應認識到,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仍處於優勢地位,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依然任重而道遠。經濟全球化趨勢沒有改變,但一些國家逆全球化舉動日漸增多,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除了傳統的反傾銷、反補貼等手段,我們在市場準入環節還面對越來越嚴苛的技術壁壘、勞工標準、綠色壁壘等,對外開放的難度不斷加大。如何拓寬對外開放思路、拓展對外開放空間,突破對外開放的瓶頸和障礙,推動我國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對黨領導改革開放的能力提出了新考驗。

  改革開放協調性考驗

  改革開放需要協調各個領域、統籌各種資源。增強改革開放的協調性,考驗我們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能力。

  改革需要各領域協同推進。習近平同志指出,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在各項改革協同配合中推進。改革開放初期,我們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突破口,帶動政治體制和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成效顯著。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更需要各方面同向發力、協同推進,統籌協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改革。如果某個領域改革跟不上節奏和步伐,就會成為短板,拖延整個改革進程。因此,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做到政策統籌、方案統籌、力量統籌、進度統籌,進一步協調好各領域改革的關係。

  改革需要中央和地方上下聯動。全面深化改革涉及中央和地方利益格局的調整,只有立足國家利益、兼顧地方利益,才能有效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只有中央和地方協調聯動,改革方案才能付諸實踐、落地見效。為此,中央部門制定改革政策和方案,應在立足全國利益的同時兼顧地方利益;地方改革也要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向中央看齊。中央與地方上下聯動和協調,是順利推進改革的重要條件。這也對黨的統籌協調能力提出了考驗。

  對外開放需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同樣離不開中國。中國要發展壯大,必須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堅持對外開放,借鑒其他國家先進技術成果和管理經驗。同時,要在對外開放中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完善,積極爭取國際話語權,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當今中國對外開放的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但面臨的矛盾風險和國際博弈也前所未有,稍有不慎就可能掉入別人精心設置的陷阱。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關係對外開放品質和水準,考驗黨的決策智慧和協調能力。

  改革開放長期性考驗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既有的矛盾和問題解決了,新的矛盾和問題又會産生。改革開放的長期性,也是我們黨面臨的重要考驗。

  制度完善的長期性。改革的過程是破除體制機制弊端的過程,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過程。經過40年改革開放,我國各方面體制機制不斷創新、日漸完備。但新的體制機制確立後,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又會出現新的不合時宜之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的障礙。要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永遠具有優越性,除了改革,別無他途。只要體制機制需要不斷完善,改革就永無止境。制度完善的長期性,決定我們黨必然要長期面對改革開放考驗。

  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長期性。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只有通過改革開放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必然是一場持久戰。此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美好生活需要也在不斷變化,原有利益訴求、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後,又會産生新的訴求和需要。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長期性,決定我們黨必然要長期面對改革開放考驗。

  對外開放的長期性。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家之間的交流合作已成為常態,人類日益成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同時,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都期待中國有更大擔當和更大作為。中國要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首先要為人類和平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帶一路建設,為維護世界和平安寧、解決人類發展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所承擔的國際責任和義務,決定我國不會停下對外開放的腳步。從一定意義上説,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過程也是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過程。這一過程的長期性,決定我們黨必然要長期面對改革開放考驗。

  (作者為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