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多國輿論響應中國駐英大使倡議“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

2018-03-31 13:15:00
來源:中新社
字號

  中新社北京3月30日電 綜合消息:英國主流媒體日前刊登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的署名文章,呼籲歐洲和中國應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多國輿論對此予以響應。

  劉曉明在刊發于英國《金融時報》的文章中指出,最近美國政府出臺多項貿易保護主義舉措,這些舉動十分危險,可能挑起貿易戰並阻礙全球經濟增長。他呼籲,在貿易保護主義“寒風”面前,中英、中歐應攜手並肩,高舉開放、合作旗幟,堅決捍衛國際貿易體系。

  該文章闡釋的觀點引發多國輿論共鳴。新加坡《聯合早報》的報道説,劉曉明提出,要堅持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國際貿易體系;要警惕保護主義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災難,中國是維護國際自由貿易的堅定力量。他在文章中從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發展歷程、歷史上的經驗教訓、中國對國際貿易健康發展的貢獻等方面,列舉了確鑿的事實和數據,對上述觀點進行了富有説服力的闡述。

  英國《衛報》援引英國內閣辦公廳大臣利丁頓的話説,美國威脅貿易戰“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衛報》文章舉例稱,英國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試圖保護汽車行業免受競爭,但實際上只保護了“低效率”,最終使英國汽車行業喪失競爭力,幾乎失去所有的出口市場。

  《衛報》還預測説,如果美國在嘗到貿易保護主義的“甜頭”之後得寸進尺,下一個目標有可能就是歐盟。美國一直威脅對所謂“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的行為採取反制措施,今後也很有可能以相似的理由對歐盟發起挑戰。

  事實上,美國媒體也觀察到,歐洲對美國的政策充滿警惕。彭博社指出,在對中國揮起關稅大棒後,特朗普政府要求歐洲國家在5月1日前拿出“持久性的令美國滿意的”貿易政策。而在歐盟委員會看來,特朗普政府給歐盟國家設置的目標並不現實,並且雖然其貿易政策目前還不太清晰,但是可以預料,歐洲汽車製造産業很可能首當其衝。因此,歐盟必須拋棄單方面妥協的幻想。

  不僅歐洲國家,中方“高舉開放、合作旗幟,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倡議在更廣範圍內獲得支援。英國路透社報道稱,東盟及澳洲拒絕保護主義,致力自由貿易。文章援引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的話説,“貿易保護主義是條死衚同,它不是一條能讓你脫離經濟低增長困境的階梯,只會越掘越深”。路透社還援引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話稱,“在東盟內,我們正努力深化並加強對彼此的依存,共同合作以打開市場”。

  國際輿論分析稱,美國的單邊主義做法或將為中歐進一步合作提供機遇。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稱,美國的對華強硬和孤立政策註定失敗,有太多國家願意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進行貿易往來。報道又稱,特朗普政府還試圖阻止中國技術進步,但同樣阻止不了,反而會促使中國建立保護本國智慧財産權的合法體系,發展本國技術,在經濟中大搞創新。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指出,美國的單邊主義做法很容易導致世界格局變化。有可能會使歐洲在經貿關係上和中國走得越來越近,為中歐提供合作機遇。(完)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