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構建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人才評價機制

2018-03-29 10:35: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近年來,隨著一系列人才評價制度改革意見的出臺,我國人才評價制度改革邁出了重要一步,必將對推動我國各類專業人才發展産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人才評價涉及評價主體、評價標準和評價途徑等,也就是由誰來評、評什麼以及如何評等問題。一系列改革意見對人才評價機制的改進和創新,其實質是要使人才評價制度更加符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更加符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使人才評價更加順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科技創新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

  人才評價本身具有實踐性內涵

  什麼是人才,不能僅看學歷、資歷和論文,對人才的選擇和認定要把握相對性、實踐性和動態性的觀點。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社會職業、專業門類快速增多。當前,説起人才特別是專業技術人才概念時,離不開一定的具體問題和語境。在特定領域內是專業人才,換一個領域不一定是人才;彼時是人才,此時和未來不一定是人才。從內部來講,人才本身其價值、作用的發揮有生命週期,比如發展期、成熟期、衰弱期;從外部來講,即使同類人才亦有其差別化的比較優勢。因此,何謂人才,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堅持動態變化的觀點,以實踐作為其檢驗的依據。

  所以,人才評價應該堅持實踐導向、問題導向、專業導向,堅持“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的基本路線。而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有助於建立人才使用、評價、成長的開放性環境,並可以通過社會認可機制,借助於市場價格杠桿,以市場主體和專業主體自由選擇的方式構建人才評價標準,評判人才品質,引導人才發展,調整人才錯位,優化人才配置。“將人才評價視為一種權力”,用單一的、統一的標準“框定”人才,用行政化的方式“指定”人才,用“單位化”的方式捆綁人才,實際上是蔑視市場機制,阻礙自由競爭,也不符合人才成長規律,這樣“評”出的人才必然不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導致“用的評不上,評的用不上”“評在此岸、才在彼岸”的脫節現象,與我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目標背道而馳。

  因此,我們要從過去以“簡單管理”“統一管理”“方便管理”的政策制定規制方式,過渡到“分類施策”和有利於人才長遠發展的市場機制建設上來。在職稱評價中,強化市場作用,強化行業作用,強化用人單位的作用,有力提升我國人才隊伍的素質和能力,推動建立我國人才競爭比較優勢。

  專業人才職稱評價要聯繫專業人才生態

  專業技術人才一般分佈在各個行業、職業、專業領域中。不同人才個體,在其專業領域內都會佔據一個“生態位”,這個“生態位”對應著一個專業共同體生態系統中的具體位置和能級。專業人才在專業、行業中所處的“生態位”由人才自身的能力、價值、專業化水準等多種專業化因素所決定。由於人才是不斷發展的,所以人才個體所佔據的“生態位”也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僅在一定時間內具有相對穩定性。對專業人才的評價,首先是確定人才在某一專業領域中處於何種“生態位”,即通過一定甄別手段挖掘、評估人才的價值、能力、能級和影響力,同時,也評價其“生態位”的活躍程度和發展潛能。在一個科學領域的人才生態中,學術大師,如諾貝爾獎獲得者居於頂層;而初出茅廬,剛入職場的新手可能居於底層。但隨著人才的成長髮展,其“生態位”也會不斷變動。對一名專業技術人才來講,其專業化程度不斷提升的過程也是其“生態位”不斷提升的過程。

  因此,要得到真正能夠反映客觀實際的人才評價結論,只有通過專業共同體、市場共同體的“行內認可”才能講得清楚。調研發現,實踐中,在一個具體的、較成熟的學科內,人才評價標準已不是問題,關鍵在於評價主體應該是一定領域內的專家。“領域專家”心裏都裝著一張“人才生態地圖”,他們對其專業領域的人才生態有更加全面、深刻、清晰的認知。當前,關於專業人才評價的現狀是:行內知道,行外不知道;下面知道,上面不知道;一線知道,領導不知道;用的才知道,不用不知道。所以,對不同領域的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價,只有通過真正的“同行評議”或市場反饋的“用戶評價”才能説得清楚。因此,讓“行內評人才”“人才評人才”“市場評人才”是人才評價、職稱評價的核心要義。

  人才評價標準本身因時而變、因勢而變

  人才發展不是標準化的,不是定制式的,不同專業、不同領域的人才評價標準有所不同;在不同形勢(條件)、不同時間(時期)、不同空間(地區)背景下,對人才的評價標準更會有所差異。標準是分層、分類、多樣的:有國際、國家、地區標準,有産業、行業、企業標準,也有系統、部門、機構標準。一級標準的門限值可能是另一級標準的最高點。因此,標準要到産業、行業、學科、領域中去發現,將它交給科學共同體、專業共同體和業內人士去形成,並且要健全動態調整機制,否則就會像“站在岸邊學游泳”一樣,理論和實踐相脫節,目的和手段相脫節。

  人才評價評什麼?其最關鍵的還是專業化水準。好教授、好醫生、好工程師,這裡的“好”的含義,就是指專業化。專業化本身是有標準的,不僅包括知識技能、業績水準,也包括具體的專業道德。所以,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價應採取分層分類的思路,不同行業、領域、條件和狀態下,會有不同的專業化評判,其中的標準應來自行業、市場和社會,其中體現著市場化和社會化力量的驅動。

  在人才評價上,政府的職能是健全同行評價機制,提供人才發展政策導向,而不是制定具體評價標準,主導人才評價過程。如果政府給出的人才標準不專業,那麼評出的人才也難以被科學共同體、專業共同體,被社會部門和市場主體所接受。當前按照現行機制評出的“高級工程師”職稱,難以獲得産業企業廣泛承認,就是這類問題的集中反映。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部門應遵循市場法則,擴大用人單位自主權,將精力投入到引入多源評價的開放式環境制度建設上來,讓人才在幹事創業和價值創造中脫穎而出、優勝劣汰。同時,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各類社會專業組織的作用,承擔制定評價標準、設計評價內容、開展專業水準評價、指導人才職業發展的職責。政府職能則定位於規則制定、分類授權、宏觀監管,不斷推動職稱評價的社會化、市場化、科學化。

  (作者:孫銳,係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研究室主任)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