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路通了、水有了、山綠了——天水秦安4000畝“三荒”地的嬗變“三部曲”

2018-03-27 09:40:00
來源:中國甘肅網-蘭州晨報
字號

  3月21日,春分。秦安縣東部山樑上,不時傳來村民幹活發力時的吆喝聲和發電機的轟鳴聲,一株株綠油油的景觀林木正迎風起舞,長勢喜人。看著自己植下的樹不但活了,還長得這麼好,村民壓根沒有想到,因十年九旱莊稼難以生長,被撂荒多年的4000多畝“死地”,如今竟能煥發如此勃勃生機與活力。

  路通了、水有了、山綠了。自2016年底以來,秦安縣委、縣政府加快城市生態屏障建設,擴大鳳山景區規模的舉措讓附近村民們不僅真切感受到了“變則通”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喜人變化,還實實在在從中嘗到了甜頭。

  放眼望去,山、水、花、林、路,阡陌縱橫,一幅生動旖旎的生態景觀畫卷正沿梁峁溝壑間徐徐展開。

  植樹百餘天,收入兩萬餘元

  3月21日上午10時許,散發著濃濃松香味的一車油松剛被拉至地頭,五六名正在地裏忙活的村民動作麻利地圍了過來,一株株高約一米五、根部直徑一米多且被原生土緊緊包裹、重300余斤的油松,就這樣被多人齊心協力連抬帶拖卸在了路邊。

  放眼望去,一塊塊高低不一、大小不等的山地裏,一個個事先刨好的大坑排列有序、星羅棋佈,四週到處都是村民彎腰躬植的身影。地埂山梁間,一根根輸水管猶如苗木輸液器,蜿蜒“爬行”至需水地頭;景觀相間處,一條條環形路四通八達,在山脊盤旋。路邊,紫薇、丁香、櫻花、邊翹等綠化林木錯落有致、美不勝收。

  忙活了一早上的蔚林村村民陳林林趁著喝水休息的時間,又一次站在路邊朝縣城方向看去。眼過之處,一片片的蒼翠蓊鬱盡收眼底。作為土生土長的蔚林村人,他做夢都沒有想到,被撂荒10年且雜草叢生的荒地,今日能變成眼前這個模樣。

  陳林林眼前的這一塊塊生態林,位於旅遊景區秦安鳳山的延伸區。2016年12月,秦安縣委、縣政府啟動鳳山景區延伸工程後,對鳳山景區周邊鳳山、蔚林、腰崖等村撂荒地進行開發利用,配套建設了水、路以及景觀工程。

  陳林林家的3畝多撂荒地也派上了用場,2017年,他家領到退耕還林款的同時,還在春、秋兩季栽植苗木時,他和媳婦去工程現場幹活百餘天,兩人合起來竟掙了2萬多元。今年鳳山二期工程啟動後,夫妻倆就又來山上幹活了。

  群眾的好點子很多

  鳳山景區延伸工程4000余畝土地來源中,90%是由撂荒地和荒山、荒坡組成的“三荒”地,其餘10%則為村民果園。一、二期工程實施過程中,除對村民果園保持原貌外,其餘均被“變廢為寶”,開發利用。

  泰山廟古建築群,位於秦安縣城東鳳山上,是天水市唯一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建築面積17000平方米,其形似鳳凰雄峙秦安縣城,故名鳳山。全山有樹齡在300年以上的古柏32棵、石碑12塊及儒、釋、道三教塑像63座,大量的彩繪壁畫,明清迄今的秦安名人和全國書法名家為鳳山題寫楹聯牌匾41副。鳳山景區延伸工程正是這個景區原有基礎上的拓展和延伸。

  “工程實施過程中,我們明顯感覺到,群眾只要滿意了,事情就好辦多了。”興國鎮一名工作人員深有感觸地説。他説,景觀苗木剛運到工地後,鎮上組織村民栽植時,有幹部擔心個別名貴苗木會“不翼而飛”,事實證明,幹部的擔心是多餘的,所有苗木不但全部栽植到位,且成活率幾乎百分之百。與此同時,栽樹經驗豐富的村民還會頻出好點子,啥時需修枝,何時要剪冠,多大的樹要挖多深、多寬的坑……全民參與、義務管護,令工作人員感動。

  栽好“梧桐樹”,才能引來“金鳳凰”

  二期工程從今年2月23日開始,截至3月21日,已開挖撂荒地2000畝,栽植白皮松、雪松、塔柏4萬餘株,修建臨時蓄水池3個,架設臨時管道3公里,鋪設林區道路路基3公里,預計4月中旬完成路基墊層鋪築,4月下旬全面完成二期綠化栽植工作。

  4000余畝“三荒”地的美麗嬗變,讓鳳山、蔚林、腰崖等附近村落閒置廢棄多年的土地被重新盤活。山上幹活的村民腦子活泛點的,已經開始盤算自己未來的日子。

  “經過三到五年時間,苗木全部長起來後這裡會出現怎樣的畫面,閉著眼就能想清楚。到那時,生態好了,環境美了,晨練、遛彎不但有地方去了,而且散養雞、農家樂、遊樂場的産業在這裡興起都不是沒有可能,屆時,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了,沒準自己還能做一回‘老闆’呢!”有村民笑著説。

  首席記者 王蘭芳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