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代表委員熱議就業如何更公平更充分

2018-03-16 10:57: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莫榮委員:堅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擺在重要位置,大力實施就業促進、創業引領和基層成長計劃。

  喬進雙梅代表:大力開展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培訓針對性,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張鴻星代表:進一步優化創業環境、釋放改革紅利,最大限度降低創業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

  邢青松代表:加大信貸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村鎮銀行準入條件,降低創業創新貸款的門檻。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5年來,我國城鎮新增就業6600萬人以上,13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促進就業創業,使更加公平、更加充分的就業成為我國發展的突出亮點。面對新變化和新挑戰,如何實現高品質就業,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之一。

  重點要解決就業總量問題和結構性矛盾

  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這是我國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之一。

  “我相信這一預期目標能夠實現。”江西省撫州市市長張鴻星代表表示,經濟指標穩中向好,改革紅利持續釋放,夯實了就業基礎,拓展了就業空間;我國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就業效果不斷顯現。同時,“網際網路+”推動平臺經濟、眾包經濟、分享經濟等創新發展,也帶動不少就業。

  “在撫州,新增就業人員約有30%從事‘網際網路+’方面的工作。”張鴻星説。

  就業形勢有望保持穩定,但實現高品質就業挑戰不小。代表委員們認為,重點要解決就業總量問題和結構性矛盾。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勞動年齡人口保持在9億以上。今年勞動力供給仍將處於高位狀態,需要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在1500萬人以上。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招工難和就業難並存,勞動者素質與市場需求不匹配,技術技能人才短缺矛盾日益加劇,大齡低技能勞動者就業困難。同時,技術進步、結構調整對就業的挑戰日益突出。”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委員説。

  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

  今年高校畢業生將達820多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大量的畢業生就業,最大的挑戰是結構不太合理,與市場需求不匹配,造成供求錯位。解決結構性矛盾比解決總量矛盾難度更大、耗時更長。”莫榮建議,堅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擺在重要位置,大力實施就業促進、創業引領和基層成長計劃;加強人才需求的統計和預測,引導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匹配度。

  代表委員們認為,還要加快構建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長效機制,如多渠道開發基層崗位、完善基層人才順暢流動機制等,確保高校畢業生“下得去、留得住、幹得好、流得動”。

  如何持續擴大農民工就業?四川省馬邊彝族自治縣花間刺繡專業合作社刺繡工喬進雙梅代表建議,可以通過發展“扶貧車間”、建築業小微作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生産經營主體,促進農民工就業創業。她説:“我們的合作社2015年成立至今,帶動了周邊168名繡娘實現居家就業。她們以前都是農民,好些是山區貧困戶,如今年每人平均收入超過8000元。”

  “從2015年底開始,我帶隊走村入戶開展義務培訓,目前已累計培訓960多人。合作社負責回購培訓期間做出的半成品。許多彝族婦女走出農田庭院,走入彝繡生産車間,在家門口就業。”喬進雙梅建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應大力開展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培訓針對性,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持續激發創業積極性,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

  創業是推動就業的不竭源泉。代表委員們認為,創業趕上了好時候,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活力與潛力。要鼓勵創業帶動就業,落實支援農民工等人員返鄉下鄉創業新政策,持續激發創業積極性。

  “創業有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一個人創業可以帶動若干個人就業。隨著‘放管服’改革深入,創業門檻越來越低,創業群體越來越大。”張鴻星建議,進一步優化創業環境、釋放改革紅利,最大限度降低創業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從中央到地方鼓勵創業的好政策不少,現在關鍵是要抓好落實,讓政策惠及每一個創業者。”

  “農村創業面臨人才缺少的現實難題,年輕人大多不願意回農村。回來創業的年輕人又普遍面臨資金不足、貸款難等問題。”江蘇固城湖青松水産專業合作聯社理事長邢青松代表認為,應加大信貸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村鎮銀行準入條件,在防範金融風險的同時,降低創業創新貸款的門檻。

  “目前仍然缺乏一個比較完善的創業支援體系。”莫榮建議,增強政策的系統性,滿足創業者的個性化需求,針對不同領域的創業活動以及創業活動的不同階段,構建適應多元需求的多層次政策體系。

  代表委員們還認為,鼓勵創業帶動就業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完善適應新就業形態特點的用工和社保制度,讓每一個勞動者有奔頭、有希望。

  《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16日 11 版)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