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為老百姓唱戲,幸福

2018-03-15 13:30: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我奮鬥 我幸福】

  中國劇協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

  為老百姓唱戲,幸福

  我叫李樹建,是一名豫劇演員,從藝38年,演過近萬場,給上千萬人唱過戲。我從小學唱戲,劇本看得多了,人物演得多了,慢慢悟出了做人的道理:唱戲要動真情,觀眾才愛看;當官要講實話、辦實事,群眾才擁護。

  我的經歷可以概括為兩句話:藝術人生三部曲,事業邁步三十年。

  第一個十年:唱在田間地頭。

  我出生在汝州的一個窮山溝,15歲考入洛陽戲校,畢業後,我先是分配到洛陽地區豫劇二團,1987年到三門峽市豫劇團擔任團長。20世紀80年代末,戲曲已經出現危機,當時社會上有兩種人出門帶行李,一是民工,二是演員,民工進城,演員下鄉。下鄉演出時,羊圈、牛圈都住過,有時乾脆打地鋪,夏天蚊蟲叮咬,冬天寒風刺骨。我當時在一部現代戲《試用丈夫》中飾演一個賭徒丈夫,因賭博輸光了身上的衣服,只穿了件短褲站在雪地裏唱了20多分鐘,群眾每每看到此處,都會含著淚給我鼓掌。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我們堅持每年演出300場以上,80%的演出是在礦井、敬老院、貧困山區,再艱苦的地方都迴響著我們的梆子腔!

  在困難的時候,如果沒有老百姓的支援,我們根本堅持不下來。每次演出結束,看到熱情的觀眾,我都感到由衷的幸福。

  第二個十年:唱進千城百市。

  2000年初,我到河南省豫劇二團工作。當時的二團條件很差,舞臺上挂著幾條破舊的天幕,燈光也沒有幾盞,坐在10排以後的觀眾看不清演員的臉,扮戲的文官武將穿的蟒袍也很破舊。樂隊就七八個人,手裏的樂器跟柴火棒一樣。

  當時我想,時代在發展,觀眾的審美水準在提高,這樣的演出水準怎能對得起觀眾?為此,我提出,黨員帶頭,打一場翻身仗。我四處拉贊助,整理復排了5個傳統劇目。我帶團到北京演出,中國戲劇家協會的專家們情真意切地説:“20年沒見過你們演戲了,戲演得不錯,但面貌太陳舊,已經和時代脫節了,你們應該發揮二團善演新編歷史劇的優勢,推陳出新,滿足當代觀眾的需要。”

  專家的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從北京回來,我就開始思考排演一台新劇目,約請青年劇作家陳涌泉根據《趙氏孤兒》改編創作《程嬰救孤》。《程嬰救孤》獲得了“文華大獎”第一名以及“觀眾最喜愛的劇目”第一名,同時還獲得多項單項獎,實現了河南戲劇歷史性的突破。《程嬰救孤》獲獎後,我們跑遍了國內28個省區市進行演出,豫劇不僅是咱河南老百姓的,也是咱全國人民的。

  第三個十年:唱到世界舞臺。

  在第三個十年的開端,我們把豫劇唱到世界。2013年,我們把《程嬰救孤》唱到了美國百老彙,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的戲曲首次走進這個西方戲劇中心。演出現場掌聲雷動,觀眾非常激動,他們被華夏戲曲藝術的魅力折服。

  2016年10月,我率領豫劇院二團《程嬰救孤》劇組第三次赴美,參加“跨太平洋——中國藝術節”交流演出。中國豫劇首次登上好萊塢奧斯卡頒獎典禮的盛堂,在好萊塢杜比劇院演出,有100多名美國影劇界明星到場觀看。洛杉磯、溫哥華、舊金山等地的觀眾都專程趕到現場觀看,他們紛紛表示:“通過《程嬰救孤》認識中國、了解豫劇,更喜歡中國文化了。”

  在好萊塢的演出結束時,全體觀眾起立為我們鼓掌。觀眾散場了,我還在舞臺上站了好一會兒,思緒很亂,我想起了教我唱戲的老師,我想起了給我買麵條的趕車大叔,我想起了跟著我們走村串戶聽戲的一個個樸實的面容。我一定要在中國戲曲舞臺上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黨的戲曲事業盡職盡責、盡心盡力。

  (光明日報記者 蘇麗萍整理)

  《光明日報》( 2018年03月15日 14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