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許振超,今年又來參加“兩會”了!

2018-03-15 13:06: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編者按】

  兩會進行時,建言獻策,你有什麼好的想法?大到國家規劃、小到柴米油鹽,各方建言紛至遝來。我們採訪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兩會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工程技術部固機高級經理許振超

  我是全國人大代表許振超,

  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

  工程技術部固機高級經理。

  初中畢業後,我就到青島港,

  先做碼頭工人,後做橋吊司機,

  把貨物從碼頭吊上車、船,

  或是從車、船吊到碼頭。

  這一幹就是三十多年。

  今年,是我第十一次參加全國兩會。

  我的職責也增加了新的更重要的內容,

  不僅要裝卸碼頭貨物,

  更要“運送”更多工人聲音。

  我為全國工友們代言,

  因為我始終是一名普通工人。

  許振超正在指揮橋吊作業。

  2003年4月27日,

  青島港新碼頭燈火通明,

  一場和時間的賽跑正在港口上演。

  6小時裝卸2740個集裝箱,

  每小時裝載339個自然箱,

  我和工友們打破了當時單船每小時

  裝卸336個自然箱的世界紀錄。

  一年半後,

  我們又將這一紀錄改寫為每小時347個。

  如今,

  這一項紀錄已在青島港被刷新8次。

  一次次刷新的紀錄,

  包含了我對橋吊工作的鑽研和思考,

  為了提高橋吊工作效率,

  我創造出“無聲響操作”“一鉤準”

  “一鉤凈”“二次停鉤”等多項技能做法。

  僅“無聲響操作”就將生産效率

  一下子提高了10%到15%。

  一把鉗子、一把螺絲刀、一把扳手,

  産業工人“三個一”打天下的時代早已過去。

  時代對技能型工人的要求與日俱增。

  一次,隊裏一台橋吊控制系統發生故障,

  外國廠家的工程師修了12天,

  掙走了4.3萬元。

  這件事深深刺痛了我。

  我想,如果自己會修,

  這筆錢不就省了嗎?

  我只有初中文化,

  但為了攻克這門技術,

  我著了魔似地鑽研。

  這項技術的關鍵是20塊控制系統模板,

  這正是外國廠家全力保護的尖端技術。

  沒有電路模板圖紙和數據,

  我只能拿著借來的備用模板,

  研究密密麻麻鑲嵌在上面的上千個電子元件。

  這樣精細的活,特別累眼,

  眼睛累得看不清了,

  我就冰敷一下,接著再幹。

  就這樣,用了整整4年時間,

  畫了兩尺多厚的電路圖紙,

  我終於攻克了技術難點。

  咱當不了科學家,

  但可以做個能工巧匠。

  進入新時代,

  我們工人不僅要有新作為、新面貌,

  更要有理想信念、懂技術、

  會創新、講奉獻、能擔當,

  要從心裏對工作産生感情,

  把工作當成事業來幹。

  雖然我已經68歲了,

  但我仍有動力和緊迫感,

  也從未停止學習,

  我將繼續為實現工業強國夢努力奮鬥。

  工作中的許振超。

  今年兩會,我關注産業工人隊伍建設,尤其是技能型産業工人隊伍的培育和壯大。

  我國提出加快工業製造強國建設,推進“中國製造2025”,這既要有專家、工程師,還要有一定規模的技術工人支撐産品的製造環節,大國工匠要形成群體,才能迸發出無窮的技術力量。

  目前,我國産業工人隊伍中高技能型産業工人數量偏少,最新統計數據表明,我國高技能型人才佔所有勞動者的比例約為5%,提升的空間很大。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比較複雜。首先,我國還沒有一部完整的職業技能法律,在立法上尚屬空白,無法可依的狀況造成了産業工人職業技能培訓的無序狀態。

  其次,當前我國對産業工人職業技能的評價體系也不完善。一方面,高技能的産業工人創造了更多的價值,卻得不到更高的收入,影響了産業工人提升勞動技能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儘管目前很多企業有很好的內部職業技能評價體系,但這個體系並不被政府部門認可,不具備推廣和複製性。

  為此,今年我帶來了建議儘快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技能開發法》的議案。我建議建立統一的、完善的職業技能評價體系,將各類各級的技能人才工資薪酬予以明確並公佈,在“多勞者多得”的基礎上實現“技高者多得”,將中央深改辦在《新時期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中提出的分配原則落地。

  技能是産業工人的立身之本,産業工人則是企業的發展之本。我建議,企業及企業家還要有職工情結,在生産經營中要重視産業工人在任何産品製造過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價值,要尊重産業工人的付出,在企業管理中不應對産業工人的束縛和限制太多;要凸顯以人為本,創造安全、公平和溫馨的工作環境,調動産業工人的積極性。産業工人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企業的生産力。(中國青年網記者宋晨 楊月 實習記者王夢思)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