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整治校外培訓亂象需各方配合打好“組合拳”

2018-03-14 20:26:00
來源:長城網
字號

  ●長城新媒體評論員 

  在今年全國兩會首次“部長通道”上,中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明確表示,要通過立法等形式,加強治理“野蠻生長”的課外培訓機構。13日,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寧波市鎮海中學黨委書記張咏梅接受採訪時指出,整治校外培訓亂象需各方配合打好“組合拳”,通過提供優質的教學服務讓學校成為孩子學習文化知識的主陣地。

  為真正給中小學生減負,國家要重錘治理校外培訓機構亂象。消息一齣,相關的幾方,包括學生、家長和教育者紛紛點讚支援。此前,校外培訓異常火爆,導致了“課內減負,課外增負”的現象,使得學生減負淪為空談,家長經濟負擔沉重,學校應對失措。可以説,野蠻生長的校外培訓機構,已經成為當下教育界不能承受之重,到了不得不治理的時候。

  近期,很多地方已經陸續出臺措施,要加強監管校外培訓機構。不過,將治理落到實處,首先應讀懂校外培訓生長壯大的語境。目前,很多人將主要原因歸結于家長的焦慮和急功近利,但家長的焦慮不是毫無來由的。現在,一些學校在落實減負政策時“一刀切”,忽視了學生的真實需求,有支援校外培訓的家長提出疑問,目前學校裏一個班50多個小孩,老師的進度肯定要照顧大多數孩子的水準,那尖子生吃不飽怎麼辦?正是因為學校的教學品質滿足不了孩子的需要,所以家長才轉而去校外培訓尋求彌補之道。

  做出相似選擇的家長數量越來越多,同時學校秉持默許甚至支援的態度,繼而産生的便是劇場效應,前排觀眾站了起來,後排其他觀眾為了看演出也只好被迫站起來。隨著校外培訓成為一種普遍選擇,那些本來不想給孩子增加負擔的家長,也被裹挾進培訓大軍,他們害怕自己孩子會掉隊。可以説,家長的擔憂和焦慮得不到緩解,校外培訓的瘋狂生長就不會停止。所以治理校外培訓,除了加強監管培訓機構,還需要有相關措施來化解家長的焦慮。

  教學品質是家長關注的核心問題,所以化解焦慮,教學服務的提供者學校不能缺位。因此,張咏梅代表建議,在學生課外負擔重這一問題上,“學校也應當‘有所為’”。而學校努力的方向應直面家長焦慮的根源,拿出具體的措施和政策來保證優質的教學品質。

  第一,應在課堂內下功夫,既要減少重復低效的練習和作業,不加重學生的負擔,又要因材施教,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學校應盡最大努力找到減負和高品質教學之間的平衡,最終實現校園內優質教育資源有效供給,讓孩子不必去校外尋求彌補。

  第二,加強監管,採取多種措施來打破某些教師和培訓機構達成的心照不宣的“默契”,例如嚴禁教師在校外機構任課,不以校外競賽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優劣等,讓本來屬於學校課堂的回歸課堂,讓超綱的培訓無用武之地,遏制不掉隊就得去培訓的風氣。

  説到底,學校“有所為”,就是要提供優質高效的教學服務,讓其成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從而切實達到減負的目的。

  當然,治理亂象需要的是一套“組合拳”,學校、家長、相關部門都應該承擔起各自的責任,多方合力才能給校外培訓“降溫”。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清除校外培訓野蠻生長的土壤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唯分是舉的教育評價機制不變,那根牽動家長和學校神經的指揮棒就不會消失,讓校外培訓回歸其本來面目,還需要繼續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以更新教育觀念,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