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冬奧進入“北京時間” 體育界委員談備戰、建館、惠民

2018-03-14 14:58:00
來源:中新社
字號

  (兩會綜述)冬奧進入“北京時間” 體育界委員談備戰、建館、惠民

  中新社北京3月14日電 (記者 萬淑艷)冬奧會已進入“北京週期”。未來4年,中國如何呈現一屆高標準冬奧,並落實“3億人上冰雪”目標?

  跨界選材、場館可持續利用、冰雪運動推廣……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體育界的全國政協委員積極建言。

  跨界選材:冬奧項目已全面組隊

  相比夏季項目,中國冬季運動項目存在基礎差、底子薄、缺項多、短板明顯等問題;平昌冬奧會102個項目,中國代表團參加的不到50%。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李穎川告訴中新社記者,中國冬季項目處於“冰強雪弱”局面;不過,從平昌冬奧會雪上項目成績取得突破來看,發展潛力很大。

  分管冬季運動項目的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高志丹12日參加全國政協大會體育界別小組會議時介紹,自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後,通過跨項、跨界選材等措施,冬奧項目已全面開展;這幾年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102個項目目前都有了隊伍。

  如何加快提升運動水準,高志丹表示,中國冬季項目正面臨人才、場地、器材、思想認識等系統性短板。

  李穎川透露,國家體育總局制定了備戰計劃,“我們正在跨界選材、場館建設、隊伍訓練、科技助力等各方面加緊籌備,引進外教、改善訓練條件、加大國際合作,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爭取全面實現冰上項目有金牌,雪上項目有突破的目標。”

  場館建設:“賽時”“賽後”統籌考慮

  在北京、張家口,訓練場館、比賽場館、奧運村等正加緊建設,“全部場館建成後至少要有1年的試用期,舉辦一些熱身賽。”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奧委會副主席馮建仲介紹。

  “冰上項目比賽將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場館,雪上項目場館規劃在北京延慶和張家口。”全國政協委員、北京2022冬奧組委規劃建設可持續發展部副部長沈瑾介紹,延慶將建設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和雪車雪橇中心,張家口將建設自由式和單板滑雪場館、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和國家冬季兩項中心。

  “冬奧籌備工作分‘賽時’和‘賽後’兩方面考慮。”沈瑾説,所有場館都要考慮賽後可持續利用問題,讓更多的冰雪愛好者能參與進來。

  以2008年夏季奧運會為例,馮建中説,規劃部門在設計之初就對賽後轉型、文化傳承、遺産留存進行了系統安排。奧運場館在賽後都進行了改造和社會化管理,對公眾開放。

  面對冬季項目設施單一、相容性差等問題,沈瑾表示,雪車雪橇、高山滑雪等屬於小眾項目,場館運作要求嚴格,且普及程度低,賽後可設計一些相容性的大眾運動項目,或開發旅遊。

  “3億人上冰雪”:大力引進社會資本

  “舉辦冬奧會的意義不僅是比賽,更重要的是讓更多民眾參加冬季運動項目。”馮建中發現,身邊喜歡冬季運動項目的人越來越多,家中3歲的小孫子已經開始學習滑雪。

  2016年11月,國家體育總局發佈了《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明確2025年要實現直接參加冰雪運動的人數超過5000萬人並帶動3億人,産業總規模將達1萬億元人民幣。

  馮建中表示,國家體育總局將和旅遊、教育等多部門聯合,全面推廣冰雪運動。比如開展“校園冰雪計劃”,將冰雪運動納入中小學體育課,加快冰雪場地、設施的建設和配套器材的生産。

  “全面發展冰雪産業,政府投資只佔一小部分,主要以引進社會資本為主。”馮建中説。

  “3億人上冰雪,這將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全國政協委員、泰山體育産業集團董事長卞志良表示,將加大研發力度,推出一批科技含量高、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環保安全的産品,比如滑雪機、人造冰、移動滑雪跳臺等。他也呼籲國家加大推廣力度,放寬市場準入,讓冰雪項目更多地在學校和社區“落地”,同時做好冰雪運動的人才培訓、安全防護知識普及等工作。(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