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立志一輩子當村支書的人大代表

2018-03-11 19:18: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編者按】 

  兩會進行時,建言獻策,你有什麼好的想法?大到國家規劃、小到柴米油鹽,各方建言紛至遝來。我們採訪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兩會聲音!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李君 

我是全國人大代表李君,

也是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

白驛鎮岫雲村黨支部書記。

2008年,

我懷揣著鄉土情懷,

看準了農村未來發展的機會,

回到家鄉岫雲村

在基層崗位上工作了10年,

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2018年,我背負著鄉親們的囑託

和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來到北京,

參加全國兩會。

我是一個代言者,

我為農村代言、

為農民代言、

為基層幹部代言。

我講的東西都是切切實實

和農民利益相關,

和鄉村振興相關,

和精準扶貧相關。

  2008年汶川地震後,我放棄了城市裏年薪十多萬的工作,回到家鄉——白驛鎮岫雲村。2010年,村“兩委”換屆,25歲的我成為全縣最年輕的村黨支部書記。那時,我一個月工資才560塊錢。

  剛上任那段時間,是我最難熬的一段日子。

  當時,一部分村民認為我只是把村黨支部書記當成步入官場的一個跳板,另外一種聲音則是懷疑我是不是被城市淘汰,混不下去了才回到家鄉。

  年紀輕、資歷淺,不做出點實事怎麼行?

  怎麼做實事?我的思路很簡單——解決痛點。

  為什麼以前農村很多的生産資源都荒廢了?因為農民的生産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

  為什麼原本勤快的農民不願意發展生産?因為農産品的生産資訊不對稱,流通渠道沒打通。

  我集資硬化了鄉村道路,推行“遠山結親以購代捐”計劃,一方面打通城鄉商品流通渠道,另一方面讓村裏人有尊嚴地脫貧致富。

10年前,岫雲村道路狀況差,泥濘不堪。 

如今,岫雲村硬化後的水泥道路平坦、寬敞。 

  我還以網際網路思維發展農業共用經濟,利用網際網路技術進一步打開流通市場,以品質為支撐,以村為品牌提高産品附加值,把扶貧餐廳開進成都鬧市,讓追求健康生態的城裏人能夠品嘗到鄉村野味,開創了“岫雲村脫貧模式”。

  2008年岫雲村每人平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264戶人家有170多戶貧困戶。如今,岫雲村每人平均年純收入已達到11800多元。岫雲村已實現整村脫貧,還成為四川省首批省級“四好村”。

  “很多年沒幹成的事,在這個小夥子手裏幹成了。”我的努力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

 

10年前,岫雲村的土坯民房。 

 

如今,岫雲村村民蓋起了寬敞明亮的二層樓房。 

  我一直相信,奮鬥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岫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與鄉親們的感情也愈發深厚了。

  2014年6月,四川省出臺了表彰全省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的文件,組織上需要在基層做調研。當時有老百姓跟我講:“李書記,你要是調走了,我們可怎麼辦!”

  聽到鄉親們發自肺腑的話,我的眼淚再也不受控制。後來縣上出臺文件,要從村、社區基層黨組書記中間考慮領導幹部的人選。對我而言,這是一個上升機會。家裏人都勸我離開村裏,外公説:“我們家裏祖祖輩輩都沒有當官的,你還是去當官吧。”

  然而,我最終選擇了留守,決定一輩子當好村書記。或許是從那次抉擇開始,我意識到,在我的心底早已經把做好岫雲村的黨支部書記當成了我一生的使命。

 

岫雲村將生態農産品線下銷售體驗中心開到了成都。 

  我來自農村基層,我就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

  從扶貧這一方面來講,因殘致貧和因病致貧的發生率非常高,應做到提前預防,而不是致貧後再脫貧。對於因病致貧這個群體,應提高鄉村醫療保費比例,增加民政醫療救助額度,從制度的根源解決問題,拔掉窮根。而對於殘疾人而言,因為勞動力缺乏等客觀原因,在政策的兜底和扶持力度上應該加大。

  今年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成都主持召開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時,對我説“年輕人好好幹”。我覺得這話不是對我一個人講的,是對所有年輕人講的。因為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於青年。

  怎麼樣讓青年回鄉,我認為要解決四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個是解決青年的生存問題。這包括資源、待遇與人才的匹配。財政方面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引導優質的教育和醫療資源入農村,解決小孩上學的問題,解決老人看病的問題,提高鄉村工作者的待遇,讓青年回鄉沒有後顧之憂。

  第二個是解決青年的上升通道問題。要讓青年看見發展的機會、光明的前途。

  第三個是解決青年未來養老保障的問題。青年們用大好青春,為這塊土地辛辛苦苦奮鬥,老了也需要一個安身之處。

  第四個是解決青年返鄉創業的政策扶持問題。一個人創業成功,帶動的可能是一個産業、一個地區的長遠發展。政府應出臺一些措施,大力扶持農村創業者的工作。

  同時,回鄉青年應該真真正正對農村有感情,真真正正熱愛農村。(中國青年網記者李川 實習記者梅寒)

[責任編輯:張禦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