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動能轉換,是責任更是機遇(一線視角兩會時間)

2018-03-09 10:11: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思想觀念裏的革新,較之産業結構、宏觀政策、激勵機制上的改革,更為隱性卻更為關鍵

  中國經濟轉入高品質發展階段,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無疑是今年全國兩會的熱點。傳統産業如何轉舊為新,新經濟怎樣聚木成林,供給側改革如何發力,黨和國家在頂層謀劃,代表委員在議政建言,社會各界也熱切關注。

  作為東部沿海經濟大省的山東,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道路上已經悄然起跑。就在1月份,國務院批復山東建設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這是十九大後獲批的首個區域性國家發展戰略,也是全國第一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山東既具有發達地區領先發展的優勢和基礎,也面臨資源型、重化型産業結構轉型發展的難題和困惑。有人説,山東東強西弱、轉型較慢的發展格局,很像一個“縮微版的中國”。山東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無疑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更重要的是,當前我國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居民消費加快升級,創新進入活躍期,能不能深刻認識、緊緊抓住並切實用好新時代的重大歷史機遇,直接決定發展的高度和品質。“如果思維方式還停留在過去的老套路上,不僅難有出路,還會坐失良機。”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談到的這句話,是警醒,更充滿對深化改革、緊抓機遇的殷切期盼。機遇抓住了就是良機,錯失了就是挑戰。可以説,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品質發展,不僅關係當前,也關係長遠;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

  在新一輪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品質發展的賽跑中,山東清醒地意識到,産業結構不優,新動能成長不快,發展活力不足,經濟效益不高,拉低了山東的區域競爭優勢。新舊動能轉換,最根本的任務就在於,加快把新興産業培育大,把傳統産業改造好,把落後産能化解掉,提升經濟發展品質和競爭力,打造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發展新局面。

  從改革層面講,思想觀念裏的革新,較之産業結構、宏觀政策、激勵機制上的改革,更為隱性卻更為關鍵。改變保守陳舊的思想觀念,來一場“頭腦風暴”和觀念革命,是改革攻堅、轉型發展不可忽視的課題。許多人注意到,發達省份的幹部遇到新矛盾新問題習慣“向前看”,善用創新的思維尋找解決辦法,山東的一些幹部卻習慣於“向後看”,看有沒有成規慣例可循、有沒有現成經驗可用。因循守舊、害怕改革,為官不為、不敢擔當,只有先克服這些態度問題,發展上的起色才能慢慢顯露出來。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先行先試、敢闖敢幹,改革開放40週年積累的成功經驗,在前進之路上依然大有裨益。“放管服”改革,還有哪些該動的奶酪沒有動?社會治理如何解決九龍治水,避免各顯權威、各擺政績?基層幹部官不大架子很大,如何讓管黨治黨的力量深入基層?這些體制機制問題,不只山東獨有,一定程度上可以説在其他地方也或多或少存在。前進的路上,深化改革的擔子依然不能放鬆。

  轉換動能,轉型升級,是經濟結構向高級階段進階必須翻過的一座高山,是經濟發展向高品質躍遷必須打贏的一場硬仗。爬過這座山、邁過這道坎,才能迎來一片坦途。

  (作者為本報山東分社記者)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