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科研戰線“女強人”王雪梅:目光鎖定戰鬥力“瓶頸”

2018-03-03 12:16: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她長期工作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先後承擔5種型號主戰武器、6個人才培養層次的20門主幹課程教學任務,年均工作量是額定工作量的8倍,她所帶研究生參加全國電子設計大賽獲得國家二等獎,她培養的本科學生大多已成長為導彈控制專業的骨幹中堅。她先後6次參加實彈發射任務,其中5次擔任技術總把關;主持測試的3型16枚導彈,全部成功發射並準確命中目標。

  多年來,她探索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編寫的技術把關要點、應急處置預案等技術手冊,成為指導部隊實彈發射的教科書。

  她是王雪梅,火箭軍工程大學導彈工程學院205教研室教授,專業技術5級。

  精忠鑄劍 三尺講臺哺育打贏人才

  她1989年7月入伍,1998年11月入黨,“與導彈結緣,是一次偶然的邂逅,也是人生的必然。”28年前,王雪梅還是一名西安理工大學的學生,一次偶然機會,她到原第二炮兵工程學院請教畢業設計課題,得以一睹導彈雄姿。“雖然只是靜臥的狀態,但一定在孕育激蕩的風雷。”她那時對導彈所知並不多,但卻被眼前的龐然大物震懾住了。

  1989年,懷著對國防教育事業的嚮往熱愛,她毅然放棄留校執教、出國深造的優厚條件,攜筆從戎,執鞭教壇,成為一名光榮的軍校教員。她著眼未來武器裝備整合化、智慧化、資訊化發展趨勢對新型軍事人才的需求,積極倡導、大力推動教育教學改革。

  2012年,她牽頭導彈工程專業建設任務,帶領課題組深入一線作戰旅團開展調查研究,足跡踏遍了火箭軍半數以上基層部隊,研究制定了新版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她秉持“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的理念,不斷創新教育理念,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能力。主持完成的基於網路化的多專業融合教室建設,搭建了集教、學、訓、考、評于一體的導彈武器系統專業教學平臺,實現了教員可以因材施教、學員能夠自主研學的目標,該成果得到充分肯定。

  她著眼部隊對人才、學員對成才的需求,注重加強學員綜合素質培養,著力提升學員未來部隊崗位任職能力。牽頭完成的《瞄準教學訓練轉型需求,創新與發展院校綜合實踐體系》教學改革項目,構建起了集實彈發射、駐訓演練、長途拉練、強化訓練、部隊實習、第二課堂等多種實踐教學活動為一體的綜合實踐體系,拉近了理論與實踐、部隊與院校、課堂與戰場的距離。她堅持立德樹人,她培養的本科學生大多已成長為導彈控制專業的骨幹中堅。

  精心礪劍 科研創新提升新質戰

  王雪梅牢固樹立科技是核心戰鬥力的思想,作為學校“控制科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學科青年學術帶頭人,她每年利用到部隊開展技術服務、培訓技術骨幹的時機,深入操作一線、發射現場開展調查研究,收集整理裝備操作和實彈發射中的技術故障和矛盾問題,研究解決影響和制約部隊戰鬥力生成的“瓶頸”,帶領團隊開展科研攻關、反覆演練實驗,多項研究成果轉化運用於部隊訓練、裝備改進、新型號預研和課堂教學,在部隊戰鬥力建設、裝備研製發展和人才培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解決部隊導彈末區落點測量難題,她決心研製一套類似手槍自動報靶器的報靶系統。五年間,她每年都數十次往返于靶場,設計了上百張電路圖紙,推算了上萬組公式數據,反覆推演、試驗、改進,經過一步步的艱苦攻關,終於研製出了一套智慧化系統,目前已應用到部隊、走上演兵場,成為檢驗一支支導彈勁旅戰鬥力的“裁判員”,為火箭軍靶場落點檢測進入自動化時代奠定了基礎。

  為實現“有裝備能打仗、無裝備能訓練”的目標,回到學校後,她主動請纓,作為主要負責人參與兩種主戰型號導彈模擬訓練裝備研製工作,帶領課題組充分調研論證、精心籌劃設計,經過近八個多月的苦戰攻關,有效解決了部隊訓練裝備缺乏與軍事鬥爭準備任務緊迫之間的矛盾,開創了模擬訓練裝備先於實裝配備部隊的先河,有力促進了新型號部隊作戰能力的快速形成。她緊盯世界新軍事革命發展的步伐,瞄準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參與牽頭完成了導彈陣地電磁譜測試項目,有效解決了部隊作戰隱蔽、陣地防護的現實難題,為部隊適應複雜電磁環境下的戰爭需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指導。

  精準亮劍 瞄準戰場托舉導彈騰飛

  王雪梅始終把瞄準未來戰場、打贏資訊化戰爭作為畢生追求。實彈發射是火箭軍部隊軍事訓練最高形式,每次受領任務,她都親自帶領技術骨幹重溫專業知識、推演訓練計劃、研究方案預案,每天都會把作戰流程和可能出現的技術故障在腦海裏過上幾遍,做到了然于胸、從容不迫。

  為準確了解掌握導彈武器裝備技術性能和臨戰狀態,每次她都提前到廠家和部隊核準數據、檢查驗收,遇到關鍵設備,她都親自參與接收和押運,日夜兼程、風餐露宿。為確保導彈發射穩妥可靠、萬無一失,她始終秉持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嚴謹求實精神,不辭辛勞地重復進行上百項指令測試、數十次數據比對,不放過一個數字、一個細節,有效處置了測試中遇到的100多個技術難題,只要她在現場,每次都能保證故障清除、問題歸零。

  每次導彈發射前夜,她都會到庫房摸一摸整裝待發的導彈,説上幾句臨別的心裏話,如同囑咐即將出嫁的女兒。正是憑著這份對導彈的真摯熱愛、深情厚意和非常過硬的技術把關能力,她對多種型號導彈武器的指標參數、性能狀態瞭如指掌,先後擔負3型16枚導彈發射任務的技術把關,全部準確命中目標。

  多年來,她成為了令人信服的一流導彈專家。長年累月的執行任務,天南海北的長途奔波,她以罕見的堅韌和勇毅,經受住了高原缺氧、嚴寒酷暑、大漠風沙等惡劣環境的考驗,即使身患疾病也不願放下工作,依然通宵達旦、徹夜奮戰,每次都提前超額完成導彈測試任務。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以“三愛”“五講”為核心的礪劍精神,為戰略導彈部隊建設發展和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材料來源:全國婦聯宣傳部)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