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器官捐獻協調員王璐: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2018-03-01 09:40: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2010年3月我國正式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這一職業也隨之誕生。來自北京佑安醫院的“中國網事感動2017”年度網路感動人物獲獎者王璐就是其中的一員。工作中,王璐最常説的一句話是:“你願意捐出他(她)的器官嗎?”

  少時立志學醫 “轉行”不忘初心

  王璐從小就立志成為一名醫生,她認為醫生是一個奉獻大於收穫的職業,而這種奉獻精神能帶給自己更大的價值和成就感。

  1998年,王璐從新疆烏魯木齊第一中學畢業,獨自踏上了去東北白求恩醫科大學(現為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院)求學的路。7年本碩連讀畢業後,她來到北京佑安醫院,進入肝移植中心的ICU(重症監護室)工作。在ICU裏,王璐主管的大多數都是肝硬化或者肝癌晚期的患者,對於這些患者來説,如果有肝臟能做肝移植就能活下去,不然的話就只能等待死亡。看著ICU裏在死亡線上徘徊的重症患者們,除了治療之外,王璐一直想為他們做點什麼。

  2010年,隨著我國首批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的誕生,佑安醫院也開設了相應的協調員崗位。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王璐率先投身了進去。在ICU的工作非常忙碌,每3天還要值一個24小時的班來負責病房所有的重病患者。但王璐還是選擇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之餘,成為一名器官捐獻的推廣者和宣傳者。

  經過兩年的學習和培訓之後,王璐在2012年考取了中國器官捐獻協調員資質,正式成為了一名持證上崗的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至此,在佑安醫院ICU病房裏工作了8年之後,醫生王璐“改了行”,投身到了一個完全新興的領域中去。

  儘管工作的內容和方式與之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王璐“努力讓每一個患者都擁有生的希望”的初心沒有變。在王璐的帶動下,王璐的家人們也從開始對器官協調員一無所知,到積極為器官捐獻做宣傳,積極推廣器官捐獻理念。雖然王璐對於事業的投入程度遠遠高於家庭,但是在父母和愛人的眼裏,王璐的工作不僅僅是救治患者,更是一項造福人民的偉大事業,他們為她從事著這樣一份工作而感到自豪。

  在家人的支援下,王璐獲得了更多堅持和奮鬥的力量。近8年來,王璐以及佑安醫院的整個器官捐獻辦公室共完成了70多個器官捐獻案例。

  前路幾多坎坷 我自迎難而上

  儘管已經做了8年的醫生,器官協調員這項工作對王璐來説仍然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在工作中,她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隨著近代醫學的發展,對於絕大部分疾病,醫生們都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臨床路徑,最好的治療方法。但是人體器官捐獻則是近幾年才剛剛開始,很少有經驗可以借鑒。“剛開始的時候什麼都不懂,只能跟著國外去學,看人家是怎麼做的,然後再根據中國的國情和各种醫學標準和醫學原則去摸索出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

  起初,王璐對器官協調員的認識是“收到患者無法救活的時候來到患者家屬身邊,向他們宣傳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的理念,然後動員家屬在患者去世之後將其有用的器官捐獻出來,讓等待移植的患者獲得新生。”在接觸到人體器官捐獻的具體案例的時候,王璐也被一些臨床醫生與患者家屬質疑過,甚至有過一些不愉快的經歷。但是她從沒有中途放棄過,在每一個案例中都傾注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隨著工作的深入展開,王璐發現與醫生和患者家屬溝通只是器官協調員最為基礎與淺顯的工作內容,只是整個繁雜工作的冰山一角。除此之外,協調員們還要掌握極其紮實的醫學知識、良好的溝通能力和迅速的決策能力。

  器官移植是一項難度相當大的醫學行為。王璐表示,在去年一年當中,她們共接收到2000多條自願捐獻的消息,但是最終只成功了20多例。雖然有很多患者有捐獻的願望,但是在他們去世的時候,已經不再具備捐獻條件。

  從潛在捐獻者的發現到器官的成功捐獻障礙重重。有時候,是患者家屬想法的動搖;有時候,是一張遲遲開不下來的死亡證明;有時候,是患者主管醫生有不同的理念,不願意配合移植醫院;有時候,也許僅僅是因為一次紅燈。在一個捐獻器官的成功移植之前,他們一刻都不能放鬆。無論是對於器官捐獻者還是對於等待器官移植移植的患者而言,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關鍵。這就要求器官協調員們,在各種情況下快速地做出正確的決策。

  對於王璐來説,器官協調員與普通的醫生相比最大的區別在於,這份工作更偏重於人文關懷和管理。她説道:“以前做ICU醫生的時候可能想得更多的是怎麼把病人救活,但是對於患者的心理疏導方面就沒有時間顧及到了。”但是在成為一名器官協調員之後,王璐更能站在患者和患者家屬的立場上考慮他們所面對的狀況。

  作為一名合格的器官協調員,具備牢靠的醫學知識和隨叫隨到的奉獻精神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要擁有良好的工作習慣和紀律,以及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恪守原則,都要對生與死都要有正確的認識。對於協調員的工作,王璐也有她自己的理念:“我總是對我的協調員同事説,我們是傳達捐獻的理念,不是勸捐,要尊重家屬知情同意的選擇權。”

  勿以善小而不為 星星之火可燎原

  截至目前,王璐已經在這項工作中探索了近8年。在這8年當中,佑安醫院的協調員也從她一個人的“單槍匹馬”變成了9個人的“團隊作戰”。在王璐和團隊的探索下,佑安醫院也建立了比較完善和科學的器官捐獻流程,整個流程包括22個環節,12組人,基本上每一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獨立工作,各司其職。王璐也在一步步的探索中親眼見證了器官捐獻理念在國內的普及和發展過程。

  據國家衛計委數據顯示,2010年前後,我國公民逝世後捐獻的器官佔到器官來源總量的比例幾乎為零。而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24日,中心已見證成功捐獻15011例,捐獻器官41509個,有373536人登記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

  當然,這些進步都離不開器官協調員們的不懈努力。他們來回穿梭于各個醫院之間,一次次地和各個部門溝通協調,一遍遍地向其他醫生以及患者家屬普及宣傳器官捐獻理念。除了工作中必需的場合,王璐還做了很多其他的嘗試。比如,走進社區做宣講活動,雖然參加活動的大多數都是不具備捐獻條件的老人們,但是王璐認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對於宣傳這樣一個新的理念來説,老人們的力量也不可忽視。只要堅持做下去,知道這件事的人就會越來越多。”

  從去年開始,王璐還在首都醫科大學開展了公益的輔修課程,從教育方面入手普及器官捐獻的理念。王璐認為,要改變國人的觀念,教育是最有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去年的一次教學讓王璐印象深刻,因為課堂上的所有醫學生們都表示願意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

  器官捐獻是一項自願的、無償的、崇高的社會公益事業,作為一位有愛心的公民,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將自己有價值的東西回報社會,亦是對生命最大的慰藉。看到有越來越多的人都在為了讓世界變得更加溫暖而努力,王璐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中國青年網記者 郭文靜)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