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瞧,不一樣的鄉村:記者新春回鄉記

2018-02-28 21:45:00
來源:浙江新聞
字號

  核心提示:“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新的一年,你在期待什麼?這個春節,本報4位記者將自己的返鄉見聞予以記錄,講述新時代的家鄉新變化、百姓新期盼。安吉余村禁止燃放鞭炮、共塑文明鄉風,江山大陳村拍攝千人全家福、村民笑容綻放,諸暨建輝村裏發糕飄香、村莊變成景區……字裏行間,儘是田間地頭的新氣象,更展露出基層幹部群眾致力鄉村振興的信心和幹勁。 

  重訪余村,看到更好的模樣

  春節回老家安吉,我聽天荒坪鎮上的親戚説,余村好像又變了,現在叫“中國余村”。大年初三重訪余村,看到這裡也和城區一樣,不聞鞭炮聲聲,但見文明新風,心中感慨頗多。

  辭舊迎新之時,用各類民俗活動取代煙花爆竹,同樣歡聲笑語,年味十足;每家每戶能拿到村裏多少分紅,還和自己的行為文明與否相關……毋庸置疑,余村的故事裏,寫著數千年來中國農民的夙願和追求,也鐫刻著新時代中國鄉村的變革與進步。

  這件大事,非辦不可

  上午7時許,一覺醒來,余村村委會主任俞小平長舒一口氣:“心裏的這塊石頭落了地!這個春節,余村人又幹成了一件大事,我也睡了個安穩覺!”

  這塊“石頭”是什麼?我問。俞小平卻賣起了關子,先説了去年余村辦成的兩樁大事——第一,全國文明村評下來了。村支書潘文革去北京領獎,還上臺發言,受到了習總書記接見。第二,通過國家4A級景區景觀價值評估,余村馬上要從3A級景區升級為4A級景區了。

  面對這樣的余村,村民該怎麼辦?“我們都曉得,過年是個大考驗!”俞小平説,最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放爆竹。

  對農民而言,放爆竹,可以表達各種情感。喜事來了,放爆竹,熱鬧;遇到喪事,放爆竹,肅穆;正月裏,迎新春,放爆竹,喜慶……“這些年,余村人囤積起來的爆竹真不少,每戶至少價值千元以上。”俞小平説。

  但時代終究變了。

  “2017年10月,縣裏下發通知,要求城區禁止銷售、燃放煙花爆竹,實行‘雙禁’。作為全國文明村和景區村,余村應該在鄉風文明建設上走在前列,給中國農村做個榜樣,不負習總書記的殷切期待。”俞小平説,去年底,村兩委決定,2018年1月1日起,余村也要實施“雙禁”。

  然而,這個決定剛做出,就碰到了兩顆“釘子”。

  村裏有兩戶人家,一戶新房上樑,一戶喜嫁女兒。“你叫我怎麼辦,5000多塊錢的炮仗,半年前就買好了!”一戶村民極其不樂意地説。另一戶也不買賬,説女兒出嫁這等大事,竟然不給放爆竹,沒這種道理。

  怎麼辦?一定要把這件大事辦下來!村幹部一遍遍到府做工作,講解“雙禁”的意義。幾番下來,兩戶村民終於松了口。可是,“靜悄悄”地怎麼辦喜事?多次商量後,村兩委立了個新規:喜事,用鼓;喪事,用鑼。“陳舊陋習是要去除,但也要切實考慮村民的需求。”俞小平説。

  這天,那戶人家的女兒出嫁,村裏派人專門送去大鼓,敲打起來,喜慶氛圍暫態回來了。戶主見村裏如此貼心,怨氣也少了很多。

  2月5日,距過年還有10天,村裏召開全體村民會議。與往年不同的是,會議表彰了12戶“雙禁”示範戶,還出臺了10條“一票否決項”、20條“考核評分項”的《余村村民行為準則》。獎勵的錢雖然不多,但禁放戶們都覺得很有面子。

  這天,村民還得知,2018年每家每戶能拿多少股份分紅,還和自己的行為文明與否相關。

  “按照准則,年終考核滿80分,才可拿到全額分紅,一旦出現‘一票否決項’,就沒有了。”俞小平説。我説“你們也搞KPI考核”!一番解釋後,他恍然大悟,開心地笑了。

  不放鞭炮,年味哪來

  如果説,紅白喜事是余村“雙禁”要打的第一仗,那麼大年三十晚上的“燒新香”和迎新春放爆竹,就是要打的第二場硬仗。

  按照安吉當地的習俗,大年三十晚上11時30分至初一清晨,親戚朋友、左鄰右舍要去墓地“燒新香”,點香燭,燒紙錢,放爆竹,祭奠剛逝去的親人。

  “本村人禁放的意識有了。但外村來祭拜的人怎麼辦?”俞小平説,他們都知道,這個年,村幹部是過不好的。

  除夕下午,村民發現,村兩委廣場上、墓地入口處,堆放著一束束鮮花,旁邊立著小牌子:“祭祀所用,免費領取!”

  年夜飯過後,從20時起,村幹部、村民代表8人,就守候在墓地入口處。“本村人都很自覺,取了鮮花來祭祀,但外村人都是帶爆竹來的,我們只好來一個勸一個。”俞小平説,雖然聽到不少怨言,但當他們把鮮花遞到人們手裏時,大家也都接受了。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有個外村人説:“這畢竟是余村,不一樣。”

  就這樣,從1月1日至今的48天,余村人成功“雙禁”。48歲的村民俞金寶説:“簡直難以想像!多少年來,大年三十這晚,爆竹整夜轟鳴,我們都是沒法睡覺的。”

  可是,不放爆竹,哪來年味?俞金寶説:“錯了!我們從來沒過過這麼熱鬧的春節!”

  説著,他領著我去看到處張燈結綵的余村:“大年三十晚上,我們舞龍隊、腰鼓隊、鑼鼓隊走遍全村,村民跟著後面巡遊,有的還出點小錢,請舞龍隊到家裏耍耍,整整熱鬧了一晚上。”説完,他又問俞小平:“正月十五,元宵節那天,我們是不是可以再來一次?”

  “其實,我們還有點小心思。”俞小平輕聲説道,3支隊伍,光工作人員,就有七八十戶村民,“至少這批人的家裏,肯定不會放爆竹了。”

  在他看來,這還關聯著一筆經濟賬:“我們算過,以前一個春節下來,余村人要放掉20多萬元爆竹,還要額外支付垃圾清理費。如今,村裏買鮮花只花了3萬多元,置辦紅燈籠、中國節等大概花七八萬元,省了不少錢呢。”

  余村夢想,接踵而至

  春節期間,余村平均每天迎來千余遊客。村裏的田園綜合體,節後會繼續緊鑼密鼓地建設;尚未完成裝修的民宿,已有客人急著入住;經營生態葡萄採摘園的洪金寶,正在翻修自家的房屋,想要打造村裏的樣板民宿……余村人的夢想,接踵而來。

  在村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紀念石碑旁,我們偶遇雲南省昆明市社科院副研究員黃劍輝。他説,看過不少地方的田園綜合體建設,但覺得最為驚艷的,還是浙江余村。他拉住俞小平連連發問。

  面對見識廣博的黃劍輝,俞小平毫不膽怯。他説,余村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0年開始新農村建設,主要抓了村莊環境整治;第二個階段,2008年,安吉啟動美麗鄉村建設,余村主要抓産業轉型培育、環境升級改造,並持續至今;第三個階段,也就是從今年起,要按照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重點抓好鄉風文明建設。

  不同的人看余村,會看到不同的故事。黃劍輝追問,現在余村人的收入如何,産業怎麼發展?俞小平將他請進了村電影院:“余村轉型的故事,就在這裡。”

  數據,或許更有説服力。2017年,余村村民每人平均年收入41378元,村集體經濟收入410萬元。“現在還是投入建設期,等各大項目上來,我們村的集體經濟就會騰飛了,村民收入也會更上一層樓!”(本報記者 鄧國芳 通訊員 李佳)

  “全村福”,定格美好生活

  “踩著青石的小徑,穿過碧綠的荷塘。我們聽到書聲依然響起,在萃文書院的那個地方。那座古老的祠堂,承載過多少人的夢想……”大年初一上午,來到江山市大陳鄉大陳村時,優美動聽的村歌已經響起。這天,全村男女老少千余人匯聚在廣場上,要一起迎新年、拍一張闔影。

  不遠處,一位老人被人攙扶著緩緩走來。他叫吳步火,今年87歲。老人説,這幾天身體不好,在江山市區住院,但聽説村裏要拍全家福,就和醫護人員商量,把用藥時間推遲到下午。

  事實上,吳步火並不是真正的大陳村人,而是村裏請來的大陳鄉老書記。“大陳村就坐落在鄉政府所在地,我在這裡生活了19年,度過了青春年華,一直把這裡看作自己的家。”吳步火説。

  雖然現在不住大陳,但他還是會時常回來看看,每次也都能發現新變化。“馬路寬了、通行順暢了、房子大了、村容更漂亮了、環境也更宜人了。”吳步火覺得,最讓他欣慰的是大陳村民精神面貌的變化,村裏已經連續多年沒有陳情戶,鄰里之間和睦相處,就像一個大家庭。

  “一個村是不是和諧,是不是有向心力?一張全家福就能找到答案。”在大陳村黨支部書記汪衍君看來,全家福還不僅僅是一張簡單的合影,它承載著鄉愁,凝聚起村民和遊子的歸屬感。

  3年前,汪建敏、汪建新兄弟倆回鄉拍攝第一張全家福時,便萌生了回鄉創業的念頭。“這些年,我們兄弟倆在湖州、江西等地開建築安裝公司,辦混凝土公司,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但心裏始終放不下家鄉的一草一木。”汪建敏説,在外生活了20多年,大陳村翻修一新的老祠堂、村民茶余飯後唱的村歌,讓他們重新找到了回鄉的理由。

  如今,由他們投資6000萬元打造的“田園裏大陳休閒農莊”項目,已經初具雛形。整個項目規劃用地面積約1000畝,按照國家4A級景區的要求建設,圍繞科普農業、觀光農業、遊學農業等,建設特色水果觀光采摘園、垂釣區、花海、七彩紅楓區、親子樂園等區塊。

  “如今,大家吃喝不愁,只盼生活越來越美好。”汪衍君説,在農曆新年開頭照一張全家福,是一種儀式,既傳承歷史,也定格幸福,更鼓舞人心。(本報記者 包敦遠 市委報道組 姜偉峰)

  發糕裏,

  透出熱騰騰的幸福味

  大年初一走完親戚後,諸暨市馬劍鎮建輝村村民費杏美便回到她的發糕店忙碌起來。

  “最近訂單多,來我們村的遊客也多,都得加班加點做!”一進店門,氤氳熱氣裹挾著糧食的香糯氣味撲鼻而來。五顏六色的發糕整齊地排列在桌上,表面還飾以各色文字圖案,看上去十分精美。

  費杏美一邊忙著製作,一邊介紹:“黃的一層是玉米粉,深色的一層是黑米……文字裏揉進了紅心火龍果汁、艾青汁,健康無添加!”這些寫著新年祝福的發糕,今年春節期間成了“爆款”,她一天要做上80余個。

  建輝村四面環山,建溪穿村而過,白墻黛瓦紅燈籠下,一派江南小山村的節日景象。村莊所在的馬劍鎮,手工製作饅頭、發糕、長壽面、豆腐皮等食物已有幾百年曆史,形成了獨特的民俗文化。但在過去,這些傳統美食一直只是自家食用或用來贈予親朋好友,“藏在山中無人識”。

  2016年,鎮上挖掘村裏閒置勞動力、土地和房屋,並將傳統民俗與文化禮堂建設相結合,建立美食體驗中心,組織各村婦女代表參加傳統美食創意培訓,費杏美成了首批參加培訓的帶頭人員。

  目前,全鎮已有2000多人次參加培訓,並通過微商平臺和媒體推介,將這些傳統美食打入杭州、上海等城市的連鎖超市。2017年,建輝村入選浙江省3A級景區村,開發皮划艇等多個旅遊項目和5家採摘基地,創辦農家樂8家。紛至遝來的遊客,進一步帶動了村中農副産品的銷售。

  賣發糕到底能賺多少錢?我們不禁好奇。費杏美頗為自豪地回答:“去年一年,毛估估有個20余萬元營業額,哪想到小山村也會有那麼多人來!”村莊變景區,“馬大嫂”唱主角,這是如今村裏人最津津樂道的事。(本報見習記者 施佳琦 諸暨日報記者 翁均飛)

  阡陌間,

  是煥然一新的外婆家

  新春拜年,還未到外婆家,先因為路邊的倣古長廊驚詫了一瞬,後又因為村口的徽派建築驚喜了一下。白墻黑瓦,彩色墻繪,搭配著旁邊連綿的農田、奔涌而過的申嘉湖航道,幾月未見,這個位於浙北平原的小村莊已經有了不一樣的面貌。

  南潯雙林鎮洋灘村,從東到西,12個自然村呈帶狀分佈。外婆常常感嘆,與村後繁忙的航道相反,村莊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有些緩慢。

  “説起來難為情,真的是一窮二白。”洋灘村村委會主任方水林坦言,“一方面,連通我們村與雙林鎮的三座石拱橋逐漸喪失交通樞紐功能,村子失去了發展先機;另一方面,農業、漁業效益下滑,村莊沒有形成新産業,發展後勁不強。”

  2017年初,洋灘村被列為南潯區美麗鄉村創建村。不要説相比省內先進的美麗鄉村,在整個南潯也算是後進村了。但在洋灘村黨支部書記龐學良看來,後進也有後發的優勢,“説實話,經費滿打滿算只有四五百萬元,我們這樣基礎一般的村莊更要精打細算,避免走別人走過的彎路,把每分錢花在刀刃上,讓村莊恢復最基礎、最重要的功能——宜居。”

  為此,借助小微水體整治,村兩委將眉毛兜和洋巧扇兩個自然村之間的水塘進行整理,騰出了9000余平方米土地。去年5月,長50余米、寬20余米,能容納500人左右的文化禮堂開始動工。與此同時,村幹部們挨家挨戶動員宣傳,號召村民整理房前屋後環境,創建美麗庭院。

  大半年過去,阿姨家門前的臭水溝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綠化和竹籬笆;水塘邊的桑樹經過修剪、補種,保留了桑基魚塘的特色;文化禮堂落成,鄰里間辦紅白喜事有了新的場所;村淘進駐了便民服務中心,外婆上網買東西也不用費力打電話了;露天的村民大舞臺開放了,鎮上藝術團第一次送戲下鄉,連隔壁村的爺爺奶奶都搬著小板凳早早趕來……

  “我們老百姓不盼別的,就希望村裏實實在在把事情做好,讓我們生活越來越舒適。如今這日子倒是像點樣嘍。”在洋灘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村民何榮根説。

  正説話間,不遠處的健身廣場迎來幾位小朋友,玩著蹺蹺板發出歡快的笑聲。回鄉過年的青年們也帶著球走到籃球架下,打了場火熱的三人對抗賽。他們身後,臘梅樹上萌發了幾個花骨朵。看來,大地生機勃勃,早春就要來了。(本報記者 沈晶晶)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