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關口上新階——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11秒破億、28秒破十億、3分1秒破百億、9小時4秒破千億……2017年“雙11”天貓成交額不斷創新高,最後定格在1682億元人民幣,再次刷新了歷史紀錄。活動期間,僅天貓一家購物平臺參與人數就超過1億,覆蓋225個國家和地區。可以説,“雙11”不僅是中國最有魅力的狂歡日,也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購物節。
“雙11”令世界驚嘆的銷售奇跡,折射出中國經濟的巨大活力和無限潛力。黨的十九大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作出了“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大部署,為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指明瞭方向。這是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要求、跨越經濟轉型升級關口的重大戰略選擇。
一 實現高品質發展
“中國贏了”(China won),這是2017年11月13日美國《時代》週刊亞洲版的封面。這期雜誌以此為封面,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無論外界如何評判,毋庸置疑的事實是,中國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和穩定器。然而隨著經濟總量不斷增大,我們在發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跨越由“量”到“質”關口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堅實基礎。
那麼,現代化經濟體系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經濟體系?建設的著力點在哪?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堅持品質第一、效益優先,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具體地説,就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概括起來,就是堅持“一條主線”,建設“一個産業體系”,構建“一套經濟體制”。
“一條主線”,就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涉及方方面面,必須抓住主線,做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給側、結構性和體制性問題。必須在已有成效的基礎上,緊緊扭住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鬆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以提高供給體系品質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品質優勢,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和配套性,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一個産業體系”,就是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産業是現代經濟運作的內核,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有現代産業體系作為重要支撐。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主體,也是産業體系的根本。加快建設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就是抓住我國經濟發展中最關鍵、最活躍的要素,推動科技、資本和人力資源向實體經濟聚集,協同推進我國産業體系優質高效發展。
“一套經濟體制”,就是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發揮好“兩隻手”的作用,是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點明瞭未來一個時期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目的就是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破除束縛微觀主體活力的障礙,從體制和機制上保障我國經濟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解讀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適應經濟發展新特徵新要求的主動選擇
何立峰(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盲目追求速度和以規模為重點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同時,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復蘇進程仍然曲折,只有實現我國經濟的高品質發展,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要主動求變,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我國經濟不斷提質增效升級。
連結
推動高品質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會議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徵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推動高品質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
推動高品質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品質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謀新篇
京東方,是近年來世界液晶顯示屏行業的一匹黑馬。這家公司原來在全球市場上名不見經傳,經過10多年的持續努力,已經成長為行業的“領跑者”和“巨無霸”。如今,全球每4台平板電腦就有1塊京東方屏,每5部智慧手機就有1部使用京東方屏。
京東方的成功逆襲,是我國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典型案例。近年來,無論是“三去一降一補”還是農村綜合改革,無論是振興實體經濟還是穩定房地産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經濟領域的主題詞。經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進展,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發生深層次變化,新經濟新動能加快形成,行業市場供求關係得到改善,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不斷提升。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牽扯領域廣、影響範圍大,涉及政策法律和體制機制的完善配套,也需要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根本轉變,改革更艱巨的任務還在後面。必須按照黨的十九大作出的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部署,把發展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作為重點,把提高供給體系品質作為主攻方向,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實現更高水準和更高品質的供需動態平衡,顯著增強我國經濟品質優勢。
擴大優質增量供給。近年來,共用單車掃碼騎走、網路購物快遞到家、智慧家居生活無憂……各種新産品新服務新模式不斷涌現,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亮點。必須時刻站在世界經濟發展潮流的最前沿,捕捉新趨勢新要求,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用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創造出新業態和新模式,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個性化的生活需求,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動能。
優化存量資源供給。雖然我國是製造業大國,生産的産品行銷全世界,但我國長期處於全球産業鏈的中低端,産品附加值普遍不高。以蘋果手機為例,産品的研發設計在美國,核心部件來自德國、韓國和日本等國,最後組裝在中國。有人估算,一部蘋果手機總價值中,僅有1.8%來自中國。加快傳統産業優化升級、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是我國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的必由之路。必須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準,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實現供需動態平衡。一段時間以來,由於過度投資等原因,造成了部分行業産能過剩,超出了社會的實際需求。經過幾年的努力,去産能取得明顯成效。僅2016年,鋼鐵行業去産能超過6500萬噸,煤炭行業去産能超過2.9億噸。但去産能的任務仍很艱巨,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繼續推進鋼鐵、煤炭等重點行業去産能,適時將範圍擴大到更多産能過剩行業,在優化資源配置、實現供需平衡上取得更大進展。
問答
問:什麼是“三去一降一補”?
答:“三去一降一補”主要是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即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目的是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實現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動態平衡。
三 創新驅動爭新高
2017年10月10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發佈了一條令人振奮的消息:中國“天眼”望遠鏡在銀河系內發現6顆新的脈衝星!這是我國天文設備首次發現脈衝星,實現了我國在該領域零的突破,在國際天文領域引起強烈反響。近年來,“慧眼”衛星遨遊太空、國産航母初露真容、大飛機翱翔藍天、量子通信領先世界……我國科技創新領域亮點頻出,“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正在成為現實。
今天,我國在航太、醫藥、生物和資訊等重要領域科技實力躋身世界前列,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年提高,已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但也要看到,我國科技發展水準總體還不高,與世界科技強國的差距還不小,不少領域核心技術仍然受制於人,出現很多“卡脖子”現象。目前,在世界科技大國的方陣中,美國依然全面領先,德國、日本、英國和法國處於第二方陣,我國仍排在20位之後。
放眼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孕育興起,特別是資訊、生物、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技術廣泛運用到各個領域,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大國競爭的主戰場。誰能下好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搶得先機、贏得主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面對世界變革的時與勢,黨的十九大對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新部署,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科技強國指明瞭方向。
基礎研究“強起來”。基礎研究是源頭,決定著科技創新的活力和動力,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誌。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實力的快速提升,引進技術的門檻越來越高,真正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花多少錢都買不來。我們必須強化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努力在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搶佔未來科技競爭的制高點,為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創新體系“建起來”。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相互支撐、良性互動,構建高效完善的協同創新格局。近年來,我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整體科技水準大幅度躍升。據測算,2016年中國創新指數為181.2,比2015年增長5.7%。必須適應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要求,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打造一批研究型大學和科研院所,培育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全方位系統化提升我國科技力量。
體制改革“活起來”。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猶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只有兩者共同驅動,才能把創新活力充分激發出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關鍵,就是圍繞科技創新這個核心,引領科技領域相關體制機制深刻變革,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産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製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四 鄉村振興展新貌
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三農”事業的歷史性成就和變革,深刻闡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問題,對貫徹落實提出明確要求。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中國的發展,最大的短板在農村。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民富則國家盛。只有切實解決好“三農”問題,讓農村和城市比翼齊飛、協調發展,才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風正好加力,惠農正當時。”近些年來,黨和政府始終把促進農業農村發展擺在重要位置,每年中央一號文件都以“三農”為主,出臺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農業實現連年豐收,農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農民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2萬元。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解決“三農”問題注入強大動力,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將給億萬農民帶來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現代農業快推進。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當前,農業農村現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的弱項,是我國現代化道路上必須補齊的一塊短板。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和經營體系,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農村改革要深入。40年前,改革首先從農村破冰,在中華大地奏響新時期最強音。進入新時代,改革又將在農村發力,激活鄉村振興的強勁動能。必須不斷深化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産權制度、農業支援保護制度等各項改革,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進一步調動農民積極性,挖掘農業發展潛力,激發鄉村活力。
人才隊伍須建強。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批農民進城務工,許多農村成為“空心村”,缺乏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帶頭人。鄉村振興是個大事業,有廣闊的舞臺,可以有大作為。要支援和鼓勵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激勵更多優秀人才到農村發展,選派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到農村一線工作。同時,加強農村幹部的培養、配備和使用工作,加大新型農民的培訓力度,營造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五 區域協調奏新曲
浩蕩春風起,千年大計定。2017年4月1日,中央決定設立雄安新區的消息,猶如平地春雷,響徹大江南北,迅速成為海內外高度關注的焦點。看清大棋局,方能明白每一處落子的深意。“千年大計”雄安新區,是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歷史性戰略選擇,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一招妙棋。
這些年來,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老少邊窮地區加緊追趕……隨著一個個重大戰略付諸實施,區域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但必須承認,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依然突出,不同區域之間發展差距依然較大。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就是從全局和長遠的高度,給出破解這一發展難題的根本之策。
區域協同“交響樂”。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發展基礎和條件差異很大。必須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繼續深入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優化的“四大板塊”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支援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區域協同的“交響樂”不是各吹各的號、各奏各的調,而要建立區域間的協調機制,實現東中西、南北方錯落有致、協調發聲,演奏出美妙動聽、氣勢恢宏的發展樂章。
重點輻射“領頭唱”。合唱要靠領唱帶,發展還需領頭雁。現代經濟發展經驗表明,核心地帶對周邊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輻射和帶動作用,世界上諸如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英倫城市群和日本關東經濟圈等的發展歷程也證明了這一點。目前,我國有京津冀、長江經濟帶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成渝、中原和哈長等重點區域和城市群,形成了多個帶動區域發展的增長極。今後,要重點優化提升城市群內部分工和功能整合,發揮其在制度創新、科技進步和産業升級上的引領作用,帶動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陸海統籌“協奏曲”。縱觀人類發展史,走向海洋是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必由之路。我國有9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還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海洋蘊藏著寶貴財富,是國際競爭的戰略要地。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建設海洋強國,是我們順應世界潮流、拓展發展空間、增強國際影響的重大戰略抉擇。我們將堅定走向海洋,依海富國、以海強國,走出一條陸海統籌、人海和諧的藍色發展之路。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我國經濟發展到了闖關奪隘、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猶如浩然東風,必將助力東方巨龍蓄勢騰飛,抵達富強中國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