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當冬奧會進入“北京時間”

2018-02-26 00:22: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冬奧會進入“北京時間”。奧林匹克與東方古國的又一次握手,展開一份全新的承諾與藍圖。

中國體育代表團重返奧運賽場,始自1980年普萊西德湖冬奧會,至今已有十一屆。但國人對奧運最初的深刻記憶,無疑是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許海峰那石破天驚的一槍。在那之前,中國選手已參加了兩屆冬奧會。在那之後,1992年阿爾貝維爾冬奧會葉喬波和李琰拿到三枚銀牌,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楊揚實現金牌“零的突破”……人們對冬奧會的關注,對中國冬季運動的了解,伴隨著中國選手的每一次突破,每一點收穫漸漸加深。當五環旗再度交到北京手中,這場冰雪之約,格外令人期待。

中國體育代表團的每一屆冬奧之旅,都是對世界冬季運動格局和規律,對中國冬季運動發展理念和模式,對冬季運動與中國體育整體發展關係的再認識,再提高。這樣的認識,清晰印刻在中國冬奧之旅的前行足跡中。本屆冬奧會,中國選手獲得的9枚獎牌來自5個項目,達到歷屆高點,同時在多個項目上實現了參賽和奪牌的新突破。以往“冰強雪弱”的格局,隨著冰上和雪上選手恰好各佔一半的代表團結構,正有所改觀。

當然,從本屆冬奧會看,在世界冬季運動的版圖中,中國依然延續著以往的大致位勢,仍在努力追趕一流。同時,在自己的強項中也面臨更多挑戰,任何一個備戰、參賽的細節處理,都可能影響最終的成績起伏。對冬季運動不同項目發展規律的把握和創新、對自身優勢劣勢的認識和突破方向的選擇,無論是居於獎牌榜前列的歐美冬季運動強國,還是近鄰韓國日本,都有不少可資借鑒之處。

望向2022年,中國冬季運動不僅將迎來重構發展格局,加添突破動力的關鍵節點,在冬季運動文化普及和涵養,大眾參與助推健康中國等方面,都將獲得一個難得的紅利期。當冬奧會進入“北京時間”,奧林匹克與東方古國如何再度成就彼此,答案就在無數奮鬥者的足跡中。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