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號文件”在基層

2018-02-25 22:42: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面子新,裏子也要新

回到老家,穿過村口古色古香的牌坊,走上寬敞整潔的硬化路,看到一座座新蓋的二層小樓,家家戶戶門口貼著對聯,挂著燈籠,老人們坐在家門口談笑風生,小孩子們嬉戲打鬧,一派熱鬧的新春景象。記者的老家在山西省曲沃縣曲村鎮三張村,是一個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莊。印象中,村民靠著“一畝三分地”維繫生計,日子剛夠溫飽,為啥現在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鄉村旅遊開花結果,特色葡萄搞出名堂,村民腰包鼓了

“想不到吧,咱們村有了4A級景點,這可是全市唯一一家。現在村裏每天人來人往,可熱鬧了,快回來看看。”問到村裏有什麼新變化,老姑父王發昌興奮地説。

我記得村子並沒有什麼特色,咋能“生”出4A景區?老姑父説,別忘了村旁有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曲村—天馬遺址”,這可是晉國諸侯的墓葬群。以前嚴嚴實實地圍著,誰也沒進去過。這兩年,縣裏發展旅遊産業,依託遺址,興建了晉國博物館,既把文物保護好了,也能讓人大飽眼福,沉睡的旅遊資源一下子變活了。

寬闊的廣場,古風濃郁的建築,博物館裏上萬件珍貴的晉國文物,吸引不少周邊市縣的遊客。“村裏的人氣旺了,每到節假日,通往景區的路上都會堵車。”老姑父説。

老姑父是村裏的能人,眼界廣,點子多。他多年前承包了村裏的水庫,養殖魚鱉,搞得紅紅火火。這次,他把目光聚焦在遊客身上,把自家的養殖園改成垂釣園,從養魚變成釣魚、吃魚,“進軍”鄉村旅遊。老姑父説,剛開始,遊客逛完就走,現在又玩又吃又住。在他的垂釣園,遊客釣魚後稱斤,做成農家菜。高峰時,每天能接待幾十個人。去年一年收入超過30多萬元。在他的引導下,村裏已經有好幾戶開辦了農家樂。

思路一改天地寬。村主任馮文會説,這幾年村裏一直在“改”上下功夫,積極培育新産業,村民賺錢的法子更多。紅提葡萄是村裏培育的另一個特色産業。

村民馬勇説,村裏過去單種小麥,辛苦一年,賺不了錢。“這幾年,我家改種紅提葡萄。去年價格不錯,每斤能賣2.5元,品質好的能賣到3元。5畝多葡萄賺了3萬多元,來錢更快了。”

紅提葡萄對種植技術要求高,村民沒種過,擔心不會種、有風險。縣裏派出農技員定期指導,教農民如何剪枝、套袋、防蟲。現在不少農民都成了種葡萄的行家裏手,還有其他地方的人前來取經。村裏申請了紅提葡萄提質增效項目,還幫助了45名殘疾種植戶。

馮文會説,産業強了,帶動人氣,人氣又促進産業發展,村民幹勁足,村子就不會衰敗了。鄉村旅遊、特色種養殖等新産業新業態在咱們村開花結果,村民在家門口能賺到錢,青壯年都能留得下。要實現鄉村振興,先得把産業這把火燒得旺旺的。

顏值高了,村風好了,小村子“內外兼修”

過去村子的路“傷痕纍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污水橫流、柴火亂堆,環境“臟亂差”,村民意見不少。如今村子的“顏值”頗高。連村的窄路面進行了拓寬硬化,街道乾淨整潔,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村黨支部書記李華對此感觸很深,李華考上“村官”後,被派到村裏,幹了快10年了。她説,村民生活好了,對環境要求高了。村裏栽植綠化樹2000多棵,安裝路燈40盞。還籌資40余萬元,建了一座1400平方米的村民服務中心,集衛生所、活動室、健身廣場、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於一體,村民休閒娛樂有了好去處。

面子新,裏子也要新。咚鏘咚鏘……在街上就能聽到震耳欲聾的鑼鼓聲。一打聽,原來是村裏的鑼鼓隊在村委會大院排練。走進一看,村民們穿著紅黃相間的隊服,鉚足勁地在練習。李華説,過去一到農閒,大家喜歡熬夜打麻將,不僅對身體不好,有的還輸了不少錢,激化家庭矛盾。自從村裏組織了鑼鼓隊,村民積極報名參加,利用農閒時間加班加點地練習,到了正月十五,大夥兒還要到縣裏的社火大會上表演。

鄉村文明之風吹進家家戶戶。遇到紅白喜事,村幹部和鄉賢一起議事,在尊重地方習俗的基礎上,倡導新事新辦,新事簡辦,遏制了鋪張攀比之風。馮文會説,以前村裏白事要請樂隊、戲班子,開銷很大。經過商議,白事一律不唱戲,親友不披麻戴孝,控制禮金數額,取消了一些繁文縟節,深受村民的歡迎。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鄉村振興。村裏接下來打算怎麼幹?

李華説,首先要緊跟中央精神,大膽想,不能把眼光局限在一畝三分地上。國家一直強調不能光種“大路貨”,要發掘地方特色,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縣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建立農業示範園。曲沃葡萄被認定為地理標誌産品,村裏要在農産品品質上做文章,培育種植大戶,發展綠色種植,提升産品價值,特別要從一家一戶種變成抱團闖市場。

其次要緊貼村民需求,耐心幹,在農村最迫切的、反映強烈的問題上下繡花功夫。李華説,博物館徵地、第六次人口普查、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村裏的事情又雜又多,都關係村民切身利益,要放下身子,走在田間道路,多聽村民心聲,為他們辦實事、辦好事。

“口袋鼓腦袋富,環境靚心靈美,小村子如今內外兼修,實現鄉村振興,咱信心滿滿。”李華説。

城鄉要素,在這裡互動

本報記者 常 欽

2月15日,農曆大年三十,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劉集鎮綠博家苑社區的廣場上,“鄰居你好,新年快樂”,一組鮮花擺成的祝福語格外醒目。上午10點,不少人家正貼春聯,樓道裏剁餃子餡兒的聲音此起彼伏。社區的物業辦公室也很熱鬧,金科物業項目經理李磊正接待來辦事的業主。“昨天一天就處理了39件居民服務事項。”李磊説,這裡是周邊村民回遷的安置社區,春節是返鄉高峰,比往常忙碌了不少。“晚上12點要進行最後一次安全檢查,希望搬進來的村民都能過個好年。”

搬出新生活,跟城裏沒兩樣

劉集鎮位於鄭州國際文化創意産業園區核心地帶,鎮域內人口按照計劃安置在綠博1號、2號、3號安置區。截至2017年底,全鎮完成8個行政村、15個自然村、3497戶、1.58萬人回遷。據了解,今年年底前,劉集將成為中牟縣首個實現全域城鎮化的鄉鎮。

“往年住在村裏,這時候都得忙著備年貨。你看現在家門口的超市春節不歇業,忙活了一年,可以歇一歇了。”敲開姚國記家的門,綠蘿、吊蘭等五六盆綠植很顯眼。走進去,被空調帶來的暖意包圍,桌子上桔子、蘋果、香蕉等水果擺得滿滿噹噹。姚國記放下手裏的活計,招呼著我們坐下。

“前些時,我在電視上看到國家要搞鄉村振興,讓每個村裏人都有機會享受到城裏人一樣的生活,我覺得我就是受益者。”姚國記説,他所在的祥符營村是劉集鎮第一個完成回遷的村子,從拆遷到搬進去只用了6個月時間,全村500多戶村民住進新房。

“以前一齣門就是兩腿泥、兩腳土,現在搬了新家後,居住環境和生活設施服務大為改善!”姚國記説,今年是第二年在新家過春節,現在住的這套房子,水、電、天然氣配套齊全,來年暖氣一通,跟城裏沒兩樣。“別看俺這是農村社區,有的地方城裏人也都羨慕哩!”

姚國記説起身邊的變化,打開了話匣子:社區內建成了三所幼兒園、一所中小學,兩個兒子在家門口上學,硬體、師資跟城裏沒啥差別;社區服務中心還通過開展養生操、早教課等活動,向社區中的老、中、少三代居民,提供社區文化活動專業服務;安置小區還有現代化的物業管理,設置智慧停車場、智慧充電樁、智慧監控等設備;有的城市社區“同在屋檐下,相見不言語”,新社區都是鄰里鄉親,樓上樓下關係更密切了。

“鄉村振興,不僅是政府的事,也對我們提出了新要求。雖然一隻腳邁進了城市,變成了社區居民,但是要順利實現角色轉換,還得繼續加把勁。”姚國記説,剛搬進去的時候,也曾鬧過不少笑話,有人在樓道堆放雜物,上下電梯很不方便,有的不遵守規則,車輛亂擺放,進出社區不安全,甚至還有人破壞社區的設施,亂拉充電電線,留下了不少安全隱患。現在,這些不文明行為都不見了。

轉崗就業,老農民有了新營生

“群眾搬進社區後,如何穩得住,獲得一技之長實現轉崗就業是關鍵。”劉集鎮黨委常務副書記李恒介紹,2017年劉集鎮投入60萬餘元,舉辦了電工、家電維修製冷工、挖掘機等免費技能培訓班。同時,鎮裏穿針引線、搭建平臺,聯合轄區企業舉辦專場招聘會,優先安排本地農民就業,組織優秀學員到知名企業面試或實習。

“我當時考了100分呢!你看,這是我的優秀學員證書。”在一個樓盤的售樓處,記者見到了魯廟村村民張永生。他如今也搬進了綠博2號社區,2017年7月經過統一培訓拿到電工證,在附近找到了一份新營生——維修電工。

“當時村裏通知失地農民轉崗免費參加技能培訓,我將信將疑報了個名。”張永生説,在培訓班他不僅學了電工基礎、電錶、配電等理論知識,還被安排到鄭州的職業培訓學校進行實際操作實踐。“不光吃住都是免費的,培訓結果也是被企業認可的。7月19日拿到電工證,第二天就到這上班了。”

根據群眾需求和企業實際,劉集鎮建立了農民就業資訊庫和企業用工資訊庫,與省內多家有實力的職業學校聯姻,確定電工、焊工、叉車工、面點師、月嫂等10多個熱門培訓工種,每次培訓以30人以內的、半月以上的中長期小班為主,考試合格後取得上崗證、操作證,確保群眾一次培訓就能掌握一門技術,就有能力就業。三年來,鎮裏投入300萬餘元,舉辦了25期免費技能培訓班,培訓人數達680人。

“一個月扣掉五險一金,拿到手裏有2900多元。前幾天我還拿到了2100元的年終獎,一天工作8個小時,每月還有固定的休息日。”張永生説,以前種地、外出打工勞動強度特別大,也沒有節假日。有了新營生,張永生的腰包也鼓了起來。以前像開心果等高端年貨捨不得買,今年他買了幾斤碧根果,還買了一箱核桃和進口車厘子。

現在,社區配套設施日漸完善,不少企業也搬到了家門口。不光是上了年紀的張永生,村子裏的年輕人也看到機遇,有的通過學習培訓到周邊企業上班,月收入超過了5000元。有的對接落地企業,註冊成立公司,帶動村民一起增收致富。“鄉村振興,我們是受益者,也是參與者。”談到新年的期待,張永生説,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才到農村創新創業,為當地提供更多的崗位和機會,讓農村人氣越來越旺。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