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到2020年輪作休耕面積力爭超5000萬畝

2018-02-24 15:02: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在2月23日的農業部新聞發佈會上,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表示,今年我國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將擴大規模,試點面積比上年翻一番,此後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增加,加上地方自主開展輪作休耕,力爭到2020年輪作休耕面積達到5000萬畝以上。同時,還將實現區域拓展。輪作在東北四省區的基礎上,新增長江流域江蘇、江西兩省的小麥稻穀低質低效區;休耕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的基礎上,將新疆塔裏木河流域地下水超採區、黑龍江寒地井灌稻地下水超採區納入試點範圍。

  輪作休耕對糧食安全有多大影響?曾衍德表示,去年輪作休耕1200萬畝,其中輪作1000萬畝、休耕200萬畝,據測算,大概影響糧食産量近80億斤,相當於整個糧食年産量的0.6%。“開展輪作休耕,不是不重視糧食,相反是要鞏固提升糧食産能。休耕不是棄耕,更不能廢耕,休耕不能改變耕地的性質,也不能削弱糧食生産能力,這是一條底線。還要注重政策引導,建立利益補償機制,對承擔試點的農戶給予必要的補助,確保試點農戶收入不降低。”曾衍德説。

  “當前,亟需把農業資源利用過高的強度降下來,把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的趨勢緩下來,改變資源超強度利用的現狀、扭轉農業生態系統惡化的勢頭。輪作休耕就是要調整種植結構,實現資源永續利用。”曾衍德説。

  據介紹,2016年,全國耕地輪作休耕面積616萬畝,主要在內蒙古、黑龍江、湖南等9省份實施;2017年,輪作休耕試點面積1200萬畝,試點省份不變。兩年來,輪作休耕試點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方面,生態效應初步顯現。生産與生態相協調,冷涼區建立了“三三輪作”模式,重金屬污染區和生態嚴重退化地區建立了“控害養地培肥”模式,地下水漏斗區建立了“一季雨養一季休耕”模式;適區與適種相一致。選擇豆科、茄科等養分利用互補、病蟲發生規律不同的作物進行搭配,提高光溫水利用效率,減少病蟲危害損失。

  另一方面,經濟效應初步顯現,體現在“三增”:作物産量增加。通過作物間的輪作倒茬和季節性休耕,提高了産量、改善了品質;有效供給增加。在輪作休耕帶動下,全國調減籽粒玉米5000萬畝,增加大豆1900多萬畝,增加雜糧500多萬畝;農民收入增加。如黑龍江省海倫市輪作種植富硒、高蛋白大豆40多萬畝,通過精深加工轉化,成為農民增收的“金豆子”。

  財政部農業司副巡視員凡科軍表示,為保證參與試點的農民有積極性,財政部不斷完善輪作休耕補助政策,2016年中央財政安排14.36億元,2017年安排25.6億元,2018年擬安排約50億元支援試點。補助標準力求實現兩個平衡:一是注重作物之間收益的平衡,根據不同作物種植收益的變化,合理測算輪作補助標準,讓農民改種以後不吃虧;二是注重區域間收入平衡,綜合考慮不同區域間經濟發展水準、農民收入等因素,合理測算休耕補助標準,每畝補助500元至800元。

  農業部財務司副巡視員王晉臣表示,近兩年,農業部、財政部在耕地輪作休耕試點方面探索推進“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制度,在下放資金使用管理許可權的同時,將耕地輪作休耕試點作為約束性任務指標和重點績效考核指標下達到省,要求資金專款專用、補助標準不降低。同時,制定印發《輪作休耕試點區域耕地品質監測方案》,按照“大片萬畝、小片千畝”的原則,在試點區域科學佈置監測網點,跟蹤耕地品質和土壤肥力變化情況。

  曾衍德表示,今年要加快形成輪作休耕政策框架,根據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種植收益變化,科學確定補助標準,初步形成中央財政支援重點區域輪作休耕、地方財政自主開展輪作休耕的政策體系。同時,加快形成輪作休耕監測評價機制,運用遙感等資訊化手段,加強對輪作休耕區域的跟蹤監測。科學佈局耕地品質監測網點,跟蹤輪作休耕區域的耕地品質變化情況。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