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寧允展:研磨高鐵的毫釐之間

2018-02-24 11:39: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高鐵,中國産的動車,是中國一張亮麗的名片!”自2004年以來,中國高鐵僅用十多年時間就實現了從追隨到領跑的華麗跨越。這一名片飽含無數高鐵人的付出,寧允展就是其中的一員。

  攻克瓶頸,一心一意搞技術

  “幹工作要踏踏實實,尤其是高鐵這個關係國家榮譽,關係萬千百姓出行安全的行業,更容不得一絲一毫的馬虎。”今年45歲的寧允展,自19歲進入當時的鐵道部四方機車車輛廠(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前身),已經從事車輛鉗工工作26年了。專研技術、磨煉手藝、破解難題,組成了他26年工作中的關鍵詞。

  2004年,中車四方股份公司由國外引進了高速動車組技術。在初試階段,作為高速動車組九大關鍵技術之一的轉向架,出現了巨大技術難題:位於核心部位的“定位臂”,接觸面不足10平方釐米,在時速超過200公里的情況下卻要承擔相當於二三十噸的衝擊力,並且只能通過手工研磨,精度稍差一點便會直接影響行車安全。當時,國內並沒有可供借鑒的成熟操作技術經驗,寧允展主動請纓,向這項難度極高的研磨技術發起挑戰。

  打磨機以300多轉每秒的速度高速運轉。寧允展坐在機器前,研磨、報廢、再研磨、再嘗試……憑藉紮實的基本功和夜以繼日的潛心研究,僅僅一週,他就攻破了這項外方熟練工人需花費數月才能掌握的技術!

  不過,單單是掌握技術並不能讓寧允展滿足。他家有個30多平米的小院子,他自費購買了車床、打磨機和電焊機,把這裡改造成了研究新工裝、發明新方法的“第二廠房”。在高速動車組進入大批量製造階段後,轉向架研磨跟不上生産進度的問題日漸突出,外方的研磨方法已經不適應企業生産需要。寧允展試驗了近半年時間,發明瞭“風動砂輪純手工研磨操作法”,將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接觸面的貼合率也從原來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使制約轉向架批量製造的難題得到破解,為高速動車組轉向架的高品質、高産量生産作出了突出貢獻。

  精益求精,是寧允展對技藝的不懈追求。如今,他研磨的定位臂,已經創造了連續十年無次品的紀錄,從他和他的團隊手中研磨的轉向架裝上了1100余列高速動車組,在祖國大地安全飛馳17億多公里。

  傳承奉獻,不當班長不當官

  全國道德模範、大國工匠、全國最美職工……當諸多榮譽加身,寧允展卻依舊習慣於大家叫他“寧師傅”。在他心裏,“憑實力幹活,憑手藝吃飯,想辦法把活幹好”就是最重要的事。

  作為高鐵研磨的專家,寧允展當上了研磨班的班長。可沒過幾年,他主動辭去了班長職務。之後,他潛心研究工藝改進和工裝發明,將多數時間和精力放在了怎樣解決問題上,做起了生産線上的“疑難雜症”處理專家。

  動車組排風消音器、動車攻絲引頭工裝、動車定位臂螺紋引頭定位工裝、動車空簧孔防護、動車踏面清掃器座螺紋引頭工裝、制動夾鉗開口銷開劈工具、動車組刻打樣衝組合與劃線找正工裝……這些被廣泛推廣應用於現場生産的創新工裝都出自他手。這些發明每年能為公司節約創效近300萬元,其中還有兩項獲得了國家專利。

  對於自己掌握的經驗技術,寧允展從不藏私,主動傳授給身邊的同事。在他傳幫帶的徒弟中,1人成為高級技師,2人成為技師,5人成為高級工,2人成為中級工,這些每人平均成為生産一線的骨幹,為企業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

  紮根一線26年,寧允展有著與很多人不同的追求:“我不是完人,但我的産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這一點,需要一輩子踏踏實實做手藝。”追求極致,追求完美,正是有了一個個高鐵人的匠心凝聚,中國高鐵才能後來居上,成為一張響噹噹的名片,推動中國製造成為優質製造、中國創造,讓中國收穫全球敬意。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