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誰不説俺家鄉美(新春走基層)

2018-02-17 11:49: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誰不説俺家鄉美(新春走基層)

  圖①:2月15日,貴州省錦屏縣固本鄉培亮村苗寨,返鄉的范嗣君一家。楊文斌攝(人民視覺)

  圖②:河南寧陵縣八里曹村文化廣場,村民共吃團圓飯。霍亞平攝(人民視覺)

  圖③:新春裏,攝影愛好者在福州國家森林公園櫻花谷裏拍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攝

  本報記者 姚雪青 楊 柳 李 縱 孫 超

  俗話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個春節假期,許多遊子回到故鄉,都在體驗著這樣一種驚喜:養育自己的那方水土,正在煥發生機,守護著青山綠水,鄉親們的日子有滋有味。

  當記者春節假期回到位於晉冀豫三省交界處的河北涉縣,原來光禿禿的山上已被成片的樹林覆蓋,給北方的冬日帶來些許盎然。一進縣城,就看見用綠植精心裝點的花壇和字樣,整個新城區如同花園一般。

  而在南方,2月已是春色融融。新春裏,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寶塔鎮的寶塔村裏裏外外都“扮靚”了。平時在蘇南做生意的朱志虎一進村,就感覺“不一樣”:村前門後少了雜物垃圾,河道河塘再現源頭活水。

  有同樣感受的還有湖南攸縣的劉然,過年從北京回老家,剛下車,原本的“近鄉情怯”就被驚喜替代了,“洣江變化太大了,渾濁的河水清了,岸邊也整潔起來,還有觀景設施和步行綠道。”

  村裏顏值,悄然變高了

  誰不説俺家鄉好,是一種深深的自豪和榮耀。看著家鄉的山綠起來、水清起來,就是一種幸福。

  遠處群山覆蓋著厚厚的植被,冬季休耕地裏時不時點綴一片片青綠色的魚塘。江西婺源縣太白鎮新屋村村主任胡華權説,“村裏有水田1700畝,山林3萬畝,95%都是闊葉林,還有毛竹1000畝。”

  如今好山好水的新屋村,卻一度靠山吃山,砍樹賣錢。砍了很多年樹的新屋村,依然是省級貧困村。“既然砍樹不能脫貧致富,還不如好好保護環境。這幾年禁伐越來越嚴,2017年新屋村乃至整個太白鎮,沒批過一個林木採伐指標。”太白鎮鎮長王銀芳説。

  新屋村村民汪遠根覺得,這一年村裏變化真不小,自打不砍樹了,山林恢復快得驚人,背陰處一些消失已久的藥材又回來了。他和幾個村民種了300畝藥材,眼看就要收穫滿滿。

  寶塔村的“扮靚”,是由內而外的。朱志虎發現,村裏還多了個小景致:遠看是一塊綠地,近看栽上了常青樹木,原來是生態污水處理設備,設計風格跟周邊環境搭配和諧,佈置得綠意盎然。

  家住攸縣縣城的王子瞻在武漢上大學,他説,這些天幾乎每天都會陪家人出去散步,如今縣城的街道乾淨整潔,基本看不見路面垃圾,綠化也做得非常不錯,“讓人有想出門的慾望”。數據顯示,2017年,攸縣新增城區綠化面積52萬平方米,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2平方米,城市綠化率達到36.2%。

  守護環境,大家自覺了

  生態環境變好的背後,離不開觀念的轉變和踏踏實實的投入。

  新屋村村民汪有付在村裏養雞養鴨。“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家家戶戶都是雪白的墻,不能讓雞屎鴨屎弄污糟了。”他把養殖場建在了遠離村莊和水源的山坳裏。

  正在採訪,新屋村村幹部的電話響了。貧困戶潘紅印託人打來電話,今天他家搬新房。潘紅印家原來在河對面,連接他家和村莊的唯一一座木橋,去年在洪水中垮塌。村裏花4萬元,給他建了兩間新房,還修了一座新橋。潘紅印説,他還參加了護林員崗位培訓,這是村裏給貧困戶新設的公益崗位,守護這片青山綠水,自己也要出一份力。

  “今年過年回來很驚訝,現在的村子這麼乾淨了。”攸縣酒埠江鎮普橋村村民皮小花説。去年開始攸縣鄉村全面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深入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90%以上的村組完善了衛生設施。

  “看到村裏這麼整潔,我們垃圾也不會亂扔了,以前過年回來經常看到村民去河裏電魚,現在他們把電魚的機器都扔了。”皮小花説。

  生態惠民,收入增加了

  春節期間,遊客增多,寶塔村村民馬宏快要忙不過來:“我們村改造後,可成了遊客愛來的地兒。我在家搞起了副業,收入可增加了不少。”

  在村裏,老馬不是第一個嘗到甜頭的。最近,農家樂接二連三開了10多家。不少在外就業的寶塔村人經過權衡,選擇回到家鄉就業。過去6年一直在上海一家電子廠上班的35歲村民朱廣玉,過年後就不打算走了。她告訴記者,家鄉發展得這麼好,吸引來了大企業到附近落戶布點,這兩天已經在村幹部的介紹下參加鎮上的招聘會,爭取把工作定下來。

  在河北涉縣的八路軍129師司令部舊址,清漳河畔,冰封的湖水、湖心島、亭臺樓榭、棧橋,構成一個水灣公園。清漳河畔的赤岸村,如今已成為紅色旅遊勝地。村民張二剛開了一家農家樂,“村裏今年街道修寬了,飲水、污水管網安好了,還恢復了好多革命歷史小景點,借著村裏的變化,我的日子啊,紅紅火火。”

  而在新屋村,環境變好,讓農産品産生了更好的效益。新屋村建立了貨郎擔農産品合作社。村第一書記劉飛説,2017年光是大米就賣了兩萬多斤,讓貧困戶戶均增收3700多元。村集體收入也從禁伐後的幾乎為零,到終於有了第一個1萬元,明年預計能達3萬元。村裏道路、房屋修繕完畢,路燈和綠化全部開工。有人建起了可以垂釣、觀光的生態冷水魚塘,還有人養起了生態畜禽。

  (徐 霞參與采寫)

[責任編輯:張禦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