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特朗普萬億基建計劃:財政撥款該從哪“割肉”

2018-02-13 09:14: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意見分裂】

  “基礎設施顯然是我們經濟運作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許多美國人的成功有賴於我們歷史上曾經享有的基礎設施品質,”一名白宮高級官員説,“但是,現在的基礎設施體系從根本上壞掉了。”

  這名官員説,美國基礎設施投資不足,審批流程過長,“以至於一些關鍵基建項目的錢都到位了,完工卻需要十年時間”。

  對特朗普的基建計劃,美國社會呈現意見分裂。

  美國全國製造商協會總裁傑伊蒂蒙斯持肯定態度。他説,隨著交通延誤、斷電、停水、斷網等事故發生,“現代製造企業的能力受到質疑,就業也面臨挑戰”。如果這一計劃付諸行動,製造企業承諾“美國一定會抓住此次機遇”。

  而在國會眾議院民主黨領袖南希佩洛西看來,特朗普的計劃無異於把投資基建的“負擔轉移給城市和各州”。

  在一些環境保護團體看來,這項計劃不乏漏洞。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工作人員謝莉波蒂查認為這項計劃是“災難”。她説,特朗普的計劃根本沒有涉及“可以把美國帶入21世紀”的新項目,更糟糕的是計劃還縮減了基建項目的環保審核環節。

  【前景堪憂】

  特朗普上月末發表首次國情咨文時呼籲國會跨越黨派分歧,支援他的基礎設施投資計劃。路透社推測,這項計劃在國會面臨重重阻礙。

  比如,民主黨人堅持認為,如此龐大的基建計劃必然需要新的財政收入支撐,而這意味著聯邦政府需要提高汽油稅。

  美國汽油稅自1993年以來一直保持在每加侖18.4美分(約合每升4.8美分)。不過,由於通貨膨脹和車輛燃油效率提升,以提高汽油稅方式獲得的稅收與基建修繕費用需求相比,可謂杯水車薪。

  歷來強調財政預算平衡的共和黨傳統“財政鷹派”可能對這項計劃提出質疑,比如,面臨著赤字窘境的美國該從哪“割肉”,進而為基建項目撥款。

  根據國會9日淩晨通過的臨時撥款法案,今後兩年美國政府的開支將暴增近3000億美元。同時,共和黨主導的減稅法案去年底生效。美國稅收聯合委員會的數據顯示,稅改將使聯邦政府稅收在今後10年內減少1.45萬億美元。

  就上周通過的臨時撥款法案,跨黨派研究機構“爭取制定負責的聯邦預算委員會”預計,這項法案在今後10多年內會讓美國財政赤字增加4200億美元。(王逸君)(新華社專特稿)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