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印度優先”轉為“中國優先” ?印媒分析馬代為何倒向中國

2018-02-12 09:15: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 雲天明 王會聰】馬爾地夫政府和反對派的角力仍在繼續,這場政治危機中的“中印爭奪”因素被媒體屢屢熱炒。《印度時報》10日發表長文,總結馬爾地夫如何一步步倒向中國。報道引述不明消息源稱,馬爾地夫總統特使薩伊德上周出使中國時,甚至要求中國派出安保力量保護中國在馬投資的安全。報道稱,“沒什麼比這更能激發印度的進一步行動了,毫無意外,中國對此提議表示拒絕”。11日,馬爾地夫國防部發表聲明,否認曾向任何國家尋求軍事力量支援。

  馬爾地夫國防部的聲明稱,該國政府和軍隊沒有要求任何國家軍隊提供幫助或支援。本國軍隊能夠有效應對內部衝突,有能力捍衛法治、公民享有的憲法權利和國家主權。馬爾地夫總統特使薩伊德8日訪華與中國外長王毅的會談中也表示,馬方有能力全力保護在馬中國人員和機構安全。

  “馬爾地夫如何從‘印度優先’轉向為‘中國優先’”,《印度時報》10日以此為題發文稱,印馬關係已降至“史上最低點”,馬爾地夫表面上宣稱的“印度優先”明顯已被“中國優先”所取代,“我們需要關注的是這種轉變是如何發生的”。

  該文作者是《印度時報》資深國際時政編輯兼記者英迪拉尼,她也是該報涉華報道的主力。在英迪拉尼看來,中國與馬爾地夫關係走近並非始於現總統亞明,中國在馬爾地夫開設使館是2011年由時任總統納西德批准的。諷刺的是,目前淪為反對派的納西德成為批評中國的主力,他批評中國在馬爾地夫“掠奪土地”,現總統亞明“將馬爾地夫賣給中國”,還多次“代表馬爾地夫人民”要求印度出兵介入馬爾地夫局勢。

  《印度時報》稱,中馬關係在亞明統治時期升至全新高度,其中稱得上“觸及印度忍耐極限”的是2017年12月馬爾地夫火速批准同中國的自貿協定。其實,早在1981年,印度同馬爾地夫就簽署了最惠貿易協定。根據該協定,印度向馬爾地夫供給一切必要商品和物資,同時馬爾地夫也可向印度不加限制地銷售任何商品,鋻於馬爾地夫的金槍魚出口一直不錯,印馬互惠貿易平穩開展。在這一背景下,印度方面認為,中馬自貿協定的簽訂是針對印度的,因為哪怕馬爾地夫與印度也簽署自貿協定,中國大量的廉價商品勢必通過出口馬爾地夫再轉賣至印度。“印度商貿官員很擔心中國這種通過出口南亞其他國家再轉口至印度市場的做法,比如準備在斯里蘭卡漢班托塔建設的經濟特區,很可能就將履行這一職能。”

  該文章稱,除了自貿協定問題,印度認為馬爾地夫去年在一系列問題上“犯錯”,比如允許中國軍艦訪問。儘管印度已通告馬爾地夫“這將嚴重影響印度的安全利益”,但亞明總統回應説,“這是一次無法回絕的友好訪問”。對此,印度施以的報復是允許正在流亡中的馬爾地夫前總統納西德訪印。“印馬關係漸行漸遠還表現在很多事例上。比如馬政府刻意放慢在其島嶼上設立印度雷達的項目,另外印度在該國南部環礁的實體及企業也正在被中國的大規模投資所取代,這其中包括中馬友誼大橋以及在拉姆環礁擬建的中國軍事基地。”

  “隨著馬爾地夫危機逐漸展開,印中正在爭奪影響力,”美聯社11日發文稱,從傳統上看,這個由1200個島嶼、39萬遜尼派穆斯林人口組成的國家,一直“牢固”地處在新德里勢力範圍內,1988年印度甚至在馬政治危機時出兵干涉。印度的支援使馬爾地夫前強人加堯姆執政30年,此後新德里又出手援助該國首位民選領導人納西德,後者曾因為氣候變化呼喊而名聲大噪。但當加堯姆的同父異母弟弟亞明在2013年上臺後,馬累開始向北京靠攏。

  “直到2011年,中國在馬爾地夫甚至都沒有大使館。但到2018年,北京已經被視為整個印度洋地區的大玩家”,美聯社引述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問題研究院印中問題專家馬哈拉克什米蓋納帕提的話説。中國已成為馬最大外國遊客來源地,而旅遊業是馬經濟支柱。中國還將馬視為其“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部分。

  報道稱,現在各方正非常謹慎地觀察馬爾地夫局勢,“如果政治局勢朝有利於納西德的方向發展,那麼印中兩國在馬爾地夫的影響力均勢有可能重新倒向新德里”。“印度正處於非常艱難的境地,”堪培拉大學國家安全學院的印度洋戰略事務專家布魯斯特説。印度一直未公開對納西德要求印度派兵做出反應,僅表示注意到了中國對馬爾地夫局勢的表態。“它(印度)希望看到亞明被替換,但不確定如何去做。印度在馬爾地夫的首要關切並非是恢復民主,而是減少中國的影響力。”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