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 理論新視野】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新圖景
作者:盧風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清華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人類文明的演進之路推動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到來
在今天關於生態文明的大量文獻中,“生態文明”一詞有兩種用法:一種是共時態用法,一種是歷時態用法。當我們説要“建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時,是把文明劃分為共時的五個維度,“生態文明”在這種語境中的用法就是共時態的。習近平同志曾説:“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在習近平同志的這段話中,“生態文明”一詞的用法是歷時態的。它概括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趨勢,即人類文明從原始文明開始,經農業文明而發展到今天的工業文明。如今,許多學者(包括科學家)認為工業文明是不可持續的,所以,我們必須走向生態文明。
由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我們可把握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基本特徵。每一種文明都代表一個大時代。農業文明是一個經歷了數千年的大時代,從18世紀歐洲産業革命算起,工業文明則是一個經歷了200多年的大時代,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就是走向一個新的大時代。
從生態學的角度看,若沒有人類,地球生物圈將會更繁榮。人類從學會用火起就已偏離了自己的生態角色。換言之,人類文明自誕生起,就伴隨著人為(指用技術改造環境、製造物品)與自然(指未受人類干預的自然事物)之間的張力。文明是必鬚髮展的,技術進步是發展的明顯標誌。技術進步就是人為力度的提高,人為力度提高就會加劇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歷史學家認為,連原始人都會破壞生態平衡,例如,把大量動物驅趕到懸崖邊,讓它們統統摔死。但原始社會的發展是極其緩慢的,在現代人看來,那根本不能算發展。也正因為如此,原始文明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微乎其微。
進入農業文明以後,技術進步明顯加速,發展明顯加快,但與工業文明相比,農業文明的發展仍然緩慢。就中華農耕文明而言,大面積的單一種植,因人口增長而進行的墾荒,統治階級的奢侈生活(包括建豪華宮殿、樓臺、陵墓等),都導致了生態破壞。但中華農耕文明是主要利用太陽能的文明,其經濟系統是主要利用農作物(生態系統中的生産者)而養活人口並供統治階級奢侈生活的系統,人在農作物的生長中只起輔助作用。在這樣的經濟系統中,人有一定的生態意識,使用的技術主要是農耕技術,生産的産品主要是農産品。農耕技術顯然是綠色技術,古代的農産品當然都是綠色産品。綠色發展是使用綠色技術和綠色能源的發展,綠色發展是朝向太陽的發展,因為太陽能是最重要的綠色能源,中華古代農耕文明的發展即是一種綠色發展。
工業文明的出現是人類文明史的一次飛躍,它極度加快了文明的發展速度。首先,現代科技的進步空前加速,而且200多年以來,技術進步的基本目標是提高征服自然的力量,即提高征服力。如今,人類憑藉現代技術可移山填海、上天入地。其次,現代工業文明使用的主要能源不再是太陽能、風能等,而是煤、石油、鈾等礦物能源,礦物能源是黑色能源。正因為如此,有人稱工業文明的發展是“黑色發展”。黑色發展就是背向太陽(不再主要依靠太陽能)而使用黑色能源且嚴重污染環境的發展。在工業文明中,人們使用黑色能源和征服性技術進行“大量開發、大量生産、大量消費、大量排放”。工業文明的成就是巨大的、不可抹殺的。其首要成就是科技的快速進步和物質財富的充分涌流。其次,是民主法治,現代民主法治的進步是人類文明一項偉大成就,它力圖平等地保障每個人的基本人權。但工業文明導致了空前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氣候變化,因而是不可持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