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打通的是路,貼近的是心

2018-02-08 15:58: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再謝共産黨,走路把你想,以前走的是羊腸道,現在的道路寬又廣……”

  一身藏式節日盛裝,在村道邊的小廣場上站定,吳發全清清嗓子,先是一段説詞,緊接著歌聲便飄散開來。海拔2600米的大山上,原本萬籟俱寂,不一會兒便飛起歡聲笑語。吳發全用當地代代傳承的“説唱嘛啦調”,唱出了鄉親們的心聲。

  這裡是冬日的四川省小金縣沃日鎮。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讓原本散居在高山上的村民聚攏了,也讓黨的好政策更快、更實地走進千家萬戶。

  豈止是小金一縣。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公路變寬、硬化、平整,在全國各地,很多像吳發全一樣的基層群眾心暖了、勁足了,與黨和政府的距離更近了。

  公路修到心坎上

  不到50戶人家的黑石溝村,因遍地黑石而得名。説偏遠,其實只是偏,山東省蒙陰縣高都鎮所在地,距黑石溝不到一公里。但有條小河隔著,村民去趟鎮上,得先走土路向東繞一公里,上了大路再繞兩公里。

  修路的心思不知動了多少回,卻始終未成。一來,“村村通”之前只到行政村;二來,村民不富,村裏也無集體收入,籌資難;三來,到處是堅硬的黑石,還要穿溝過河,施工難度大。

  “村民一個勁地找村兩委、找鎮上,不是不想修,但確實不好辦。”黑石溝村所屬的高都社區黨支部書記張貴斌心裏也急。

  2013年,蒙陰縣被納入山東省第二批村級公路網化示範縣,兩年間要建設300多公里村級道路。張貴斌和鎮領導得知消息後趕到縣交通局,把黑石溝的情況作了重點説明。先期調查發現,黑石溝村民數量不足50戶,達不到“網化工程”基本條件,但村民對路的需求確實急迫。

  特事特辦,黑石溝的路,終於被列入日程。

  小山村的人心,從未這樣的凝聚。修路要佔地、砍樹、拆房,沒一戶講條件;少的100,多的1000,村民紛紛解囊;很多村民自發出工出力,送茶送飯。路修通的那一天,村民們殺了一頭大肥豬,點響了鞭炮。

  把錢花到刀刃上,把路修到心坎上。這些年,黑石溝村的故事在很多地方都在發生。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有關部門和各地黨委政府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持續加大對農村公路建設的支援力度,下大力氣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出行難題。來自交通運輸部的統計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改建農村公路超過125萬公里,共解決406個鄉鎮、6萬建制村通硬化路問題。

  惠民政策入家門

  “認識他們嗎?”在小金縣沃日鎮木欄村,記者問站在路邊的一位老人。

  “認識,鎮上的幹部嘛,那個是書記。”老人説,這些人經常到村裏來,見面也會打招呼。

  木欄村的群眾大多住在高山上。過去沒有路,幹部走訪群眾不易。即便下村,靠雙腿爬上爬下,一天下來也走不了幾戶。如今,硬化路通到每個村民小組,連起每家每戶。幹部們騎摩托車或開汽車,很快就到了群眾家。

  “黨的十九大之後,我們開展了‘不忘初心幹部連心’活動,昨天還舉辦了鎮上的首屆農民趣味運動會,幹部們給群眾表演節目,熱鬧得很!”沃日鎮黨委書記楊敏説。

  聯繫基層群眾,落實惠民政策,不能靠隔空喊話。雖然説,不管有沒有路,工作都要做。但沒有路,進不了群眾的家門,再好的政策也難落實,群眾心理上也會有疏離感。

  如果不是下來挂職,舒馳可能不會有這樣的感受。2017年下半年,他從交通運輸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任上到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挂職,任州委常委、副州長。

  “在部裏工作,也知道農村公路很重要,但下到地方,才真正發現遠比想像中的更重要。”舒馳説,農村公路建設,讓偏遠地區的群眾不再感覺遙遠,“有了路,黨和國家的各項惠民政策才能更多惠及群眾。”

  公路一通百業興。農村公路建設加速,打開了惠民政策進村入戶的門,隨之而來的是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建制村通客車工作,便是其中一項。近3年來,全國新增通客車建制村2.2萬個,建制村通客車率超過96%。

  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範縣創建工作也快馬加鞭地開展。各創建縣深入推進城鄉交通基礎設施、城鄉客運服務一體化、城鄉物流服務一體化建設。截至目前,全國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水準達到3A級以上的市縣比例超過80%,農村快遞網點鄉鎮覆蓋率超過70%。

  群眾有了主心骨

  20年前,90%的村民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如今不僅村民們走了出去,外面的人也紛至遝來。

  在河南省濟源市水洪池村,巨大的變化皆緣于兩條路。追根溯源,還要從已退休的老支書苗天才説起。從上世紀80年代起,在縣裏支援下,苗天才帶領全村黨員群眾,歷經10年打通了一條長13.5公里、寬約4米的出山公路。之後,又帶領黨員群眾用3年時間打通了連接河南、山西的跨省通道。

  有限的文字,無法敘説修路中的艱辛。如果沒有苗天才,沒有基層黨組織的堅強引領,水洪池人走出大山的夢,或許會晚好多年才能圓。

  在農村公路建設過程中,這樣的故事很多。一個個基層黨組織,一個個普通黨員,與群眾一起攻堅克難,鞏固著黨在群眾中的威信,讓群眾有了主心骨。

  山西省臨縣白文鎮,經過持續幾年建設,四通八達的通村路網格局已經形成。“路修好了,種的東西有人到府來收。農閒了,還能到香菇基地幫幫工,我們老兩口一年也能賺2萬多元。多虧黨和政府幫著修了路,多虧幹部們想法搞産業。”67歲的廟坪村村民郝東海,説起這些年的變化格外高興。

  路通了,路好了,長期被“出行難”困擾的眾多基層群眾,走上了平安、放心的硬化路,擁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我77歲了,每天早上起床就出來護路,活幹完了才回家吃飯。”在木欄村,馬全方老人管護1.3公里路面,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細心。

  鋪下的是路,豎起的是碑,連接的是心,通達的是富!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08日 06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