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2018-02-06 17:42: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這是繼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後,黨中央進一步明確了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內涵以及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突出抓好的具體工作。

  其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同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一道,相互聯繫、緊密結合,成為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有機整體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體制改革一直髮揮著“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先行軍作用。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們始終堅持經濟體制改革的結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經濟體制改革走向深入,在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外貿體制、國企國資等領域,出臺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並獲得突破性進展,推動國民經濟持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發展。2017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突破80萬億大關,經濟增速達6.9%,實現2011年以來的首次增長提速,尤其是其背後體現出的經濟運作品質、效益和結構都較以前有了明顯提升和改善。可以説,這些成績,正是我們銳意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結果。

  經濟體制改革,實質上就是經濟領域的體制機制創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這點上講,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國經濟發展充滿強大的韌性,其原因除了經濟本身蘊含的巨大發展潛力,更重要的是我們總能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在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做出恰當的適應性改變,從而不斷擴大經濟發展的潛力。正是如此,當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代並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時,繼續發揮體制機制創新的先導作用,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保駕護航,自然是題中應有之義。

  打造推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産業體系、市場體系、收入分配體系、城鄉區域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體系和全面開放體系,無一不需要依靠經濟體制改革的作用。也就是,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主題,以體制機制創新來不斷完善經濟體制,既促進每個體系自身的良性發展,又將各個體系有機串聯起來,與經濟體制一起,作為一個統一整體,一體建設、一體推進。

  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體制機制創新的目標是建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要實現這一目標,具體來看,就是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從實現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三個方面去落實。

  市場機制有效,就是要始終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以此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市場規律,各項經濟改革措施都應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為根本,並以市場機制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發揮作為衡量改革成效的依據。通過繼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進一步增強經營管理自主權,大幅減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預,放手讓市場機制有效發揮作用。此外,既要管好用好政府這只“有形的手”,也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微觀主體有活力,就是要充分調動各類微觀主體創業、興業、樂業的積極性。在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進一步推進國企國資改革的同時,更要大力支援民營企業發展,依法全面保護各類産權,破除歧視性限制和各種隱性障礙,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構建公平、公正、法治的營商環境。此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對於提高微觀主體活力也具有積極意義。

  宏觀調控有度,就是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方法。統籌財政、貨幣、産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加強諸項政策間的協調從而形成政策合力,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由此,防範化解以金融風險為重點的重大風險,強化實體經濟吸引力和競爭力,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從而,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創造有利條件,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並推動高品質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