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支援+規範 民辦學校這麼辦(政策解讀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2018-02-04 17:42: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我國民辦教育快速發展,增加了教育服務供給,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但一直以來也存在很多問題,如辦學資金不足、社會認可度不高、品質參差不齊等。2016年4月,中央深改組會議審議通過《民辦學校分類登記實施細則》《營利性民辦學校監督管理實施細則》等。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支援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在民辦教育發展比較充分的地區和城市,一段時間以來存在的問題是否得到解決?有沒有辦出人民滿意的教育?記者進行了調查。

  監管越來越嚴格規範

  “社會的期待和要求越來越高,政府的監管越來越嚴,教師得不停充電啊!”北大附中為明廣州實驗學校班主任、語文老師包新雲,投身這所民辦學校一教就是11年。她覺得,學校對老師的業務素質抓得越發緊了,除了上班,學校還經常組織培訓。

  “以往思路很傳統,想的就是怎麼提高成績,夠應付考試就差不多了;現在不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考點上,重在擴展學生的眼界和知識面。”包新雲介紹,實踐發現,學生的成績提升得越來越快。

  作為班主任,班級管理是包新雲另一項任務。“我們學校,班額嚴格限定在36人,班主任不僅要確保教學秩序,還要注重個性化,做到因材施教。”

  班裏有一名特殊兒童,包新雲對她格外上心,手把手地教她穿衣服、收拾文具等,併發動同學照顧她。現在,孩子基本做到了生活自理,班級活動上常常主動表演節目。

  校長王禮維感慨,在廣州辦學15年,能扎穩腳跟、打出口碑,跟近年來民辦教育越來越寬鬆、平等的政策環境分不開,更離不開越來越嚴格、規範的監管。“各領域的評級、督導、年審都在加強。市教育局時常開展抽查,不打招呼、不提前通知。如果辦學不規範,靠應付是不行的。”

  全方位督導教學、食宿、心理健康等

  家長楊湛燕説,自家原本有公辦省一級小學的學位,卻把孩子送來這所民辦學校。

  “老師負責任,經常主動跟家長溝通;學校管理有序,單是校車就很讓人放心。”楊湛燕説,“平時,孩子生病請個假或者我們提前把她接回家了,校車等不到人,從不會自顧自開走,都會先給班主任、家長打電話。”

  2016年底,為明廣州實驗學校義務教育階段被定性為“非營利性”,在收費和財務管理上與幼教和高中實現了獨立分開。楊湛燕介紹,女兒就讀,平時沒有任何附加收費,包括春遊都是免費的。

  汪琦的女兒四年級才轉來。“女兒二年級時,隨我工作外派在國外待了一年,英語水準提升很快。回來後,就感覺原來學校大鍋飯式的英語教學不能滿足需求。但這所民校針對學生的程度不同實行分類教學,每週還有兩次外教課。”

  每學期,教育部門都督導好幾次,不光督導教學,而是食堂、住宿、心理健康等全方位的督導,“把孩子送進來讀書,放心、舒心!”兩位家長這麼説。

  有效監管需各方共同努力

  “談起民辦教育,人們常有微詞,比如資金來源不穩定、産權責任不清晰、財務制度不合理、管理監督不到位等。”教育部發展規劃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深化民辦教育改革,要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實行非營利性和營利性的分類管理,加強對民辦學校的監督管理,是民辦教育改革的重點。”該負責人説,實現有效的監管,需要政府、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

  一方面,政府應當進一步簡政放權,強化教育督導,嚴格規範行政許可行為。另一方面,學校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年度檢查、年度報告、資訊公開制度,實行“黑名單”管理。

  此外,社會行業組織也應發揮監督作用,教育教學品質、財務狀況、招生行為、學籍證書發放等出現問題的,嚴懲不貸。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