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春走基層】“扶貧小組長” 帶著奔小康

2018-02-04 15:06:00
來源:安徽日報
字號

  “咱村有了扶貧小組長,他承包的大棚,優先讓咱們去幹活。 ”説這話的是蕭縣酒店鄉趙圈村脫貧戶馮新英。

  2月1日,在趙圈村一片小麥地裏,一排排冬暖式大棚,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耀眼。大棚裏溫暖而濕潤,雞蛋大小的番茄挂滿了枝頭。

  馮新英和同村的宋月華穿著單衣,正在大棚裏剪番茄的杈枝。 “一天50元,活也不累。 ”宋月華説,“現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了,對於咱們這樣沒啥手藝的人來説,已經很滿意了。 ”

  去年,對於宋月華來説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經過評估考核,她家脫貧了。

  宋月華説,家裏種了4畝西瓜,一年純收入1萬元;在村集體大棚務工,一年有1萬元;去年9月,村裏介紹到新疆摘棉花,2個月賺了2萬元;年終村集體還分紅得了600元……

  酒店鄉是當地有名的果蔬之鄉,不少村民有種植大棚蔬果的經驗。趙圈村因地制宜,選擇大棚蔬菜作為“一村一品”項目,産業扶貧為村出列、戶脫貧提供了不竭動力。

  “村裏利用扶貧資金和扶貧貸款建了19個大棚,優先承包給本村村民。每年每個大棚要上繳1.5萬元給村裏,去年村集體收入首破10萬元,成功實現出列。”村第一書記馮永斌説,村集體還對貧困戶實施分紅。經過公開評議後,按照一般戶、特困戶分為兩類,前者一年至少600元,後者每戶每人500元。

  去年底,馮新英家也脫了貧,農閒時,她在村集體大棚裏務工,一年能掙到近8000元收入。 “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全靠小組長帶。 ”馮新英逢人就誇。

  原來,蕭縣創新幫扶機制,不僅每個貧困村有駐村工作隊,還在每個自然村裏選出一個扶貧小組長。在産業扶貧中,扶貧小組長髮揮獨特的幫扶作用。

  “小組長大都由村裏的能人、大戶擔任。 ”在蕭縣扶貧局局長李紅玲看來,僅靠駐村工作隊,幫扶力量還是有限的,經過村民公開選拔出來的小組長,熟悉本村情況,有威信、有能力,打通了幫扶的“最後100米”,把幫扶責任落實落細。

  孫昌德就是帶領馮新英脫貧的扶貧小組長。他從事蔬菜種植多年,去年一口氣競標承包7個村集體大棚。 “番茄準備在春節後上市,那時候正好青黃不接,蔬菜價格不會低。”孫昌德説,他第一年承包3個大棚,賺了7萬元,今年收入預測超過10萬元。

  記者注意到,趙圈村的大棚都是水泥柱子、鋼筋架子搭建,今年雪情較重,但對大棚幾乎沒有影響。

  其實,酒店鄉前幾年也辦過扶貧大棚,但是當時建設標準不高,遇到雪情較重時就損壞了。所以,2016年在建設蔬菜大棚時,都是較高標準建設。 “長度為140米的大棚,每個造價大約10萬元。當時有人提出異議,現在看來很值,能夠用上10多年呢。 ”鄉扶貧工作站站長杜龍升對記者説,扶貧既要建好基礎設施,也要通過小組長示範帶動,讓貧困群眾樹立信心,找到脫貧致富的路子。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