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夢想能到達的地方,總有一天腳步也會到達”

2018-01-27 18:35: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夢想能到達的地方,總有一天腳步也會到達”

  ——英雄航太員與首都學子共敘航太夢

  光明日報記者 章文 陳鵬 劉小兵

    寒冬臘月,暖陽普照。1月26日,英雄航太員景海鵬、王亞平和陳冬來到光明日報社與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市八一學校、北京市第五中學的學生相對而坐,暢談飛天經歷、共敘航太夢,現場氣氛熱烈、暖意融融。 

    播種航太夢想 

  “今天,我和陳冬、亞平兩位戰友來到光明日報社與首都學子歡聚一堂,共敘航太夢,我們感到非常高興。”一開場,三度飛天、累計繞地球飛行753圈的景海鵬就將現場的氣氛點燃,在座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北京市八一學校的李世龍從小就愛收集與航太相關的東西,家裏大大小小的火箭模型有很多,他率先發問,一口氣問了三個問題:“火箭逃逸裝置、火箭燃料、不同類型火箭的區別在哪?”看到這個小夥子如此熱愛航太事業,景海鵬打趣地問他的身高。“一米八八。”得到這個回答後,景海鵬開玩笑説:“按照現在的航太員選拔標準,你可能太高了。”現場笑聲一片,景海鵬期許以後的飛船能讓更多高個子的航太員飛上天。

  相比航太員的身份,王亞平的另一個身份更為人津津樂道。2013年6月20日,王亞平在太空給地面的學生上了一節太空課,成為中國首位“太空教師”。5年前,北京市第五中學的張宇同就在電視機前聽了這堂課,讓他記憶猶新的是,“王老師”進行了一些在軌實驗講解和演示,並與地面師生進行雙向互動交流,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門。王亞平透露,在太空的那些天,美國首位“太空教師”芭芭拉摩根女士曾致信她:“在您忙碌之餘,請記得望向窗外,中國和這個世界美麗迷人。”返回地面後,王亞平收到很多孩子的來信。她深情地説:“親手給孩子們播種航太夢想,開啟他們的追夢旅程,感覺太好了。”

  古人常説:“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在座談會上,王亞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大家更新了概念,“如果按照日出日落算一天,天上一天相當於地上16天。因為在地面正常的24小時裏,在太空中能夠看到16次日出日落”。面對同學們求知若渴的眼神,王亞平將太空中十分短暫但異常壯觀的日出日落景象生動地描繪出來,她説:“自己仿佛能看見太陽的余光勾勒出一條長長的金色曲線,那就是我們的家園——地球。”

    放飛科技理想 

  來自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宇航專業的白雪,憧憬著將來能成為一名飛行器的設計師,她向景海鵬請教如何不斷改進飛行器。“每次任務結束後,我都會在第一時間將感受、體會、意見、建議給工程部門。這是對科研人員負責,更是對航太員的安全負責。”景海鵬表達了自己的期許,“希望你們這一代的設計師好好努力,讓中國的航太員住進尺寸更大、更舒適的太空艙,甚至用上WiFi。”

  付宸聰是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學生,他想知道以後是否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飛往太空。“多少年前,誰會想過我們可以飛上藍天、飛出地球。但現在我們都實現了。”陳冬為同學們勾勒出一個令人嚮往的未來:“以後我們還可能去月球和火星,甚至走出太陽系去尋找一個可以生活的類地球。”

  北京市第五中學的李雪桐是太空實驗的愛好者,他想從航太員那裏了解到太空實驗的目的和意義。“發展載人航太的目的是利用太空資源造福全人類,我們每次任務所攜帶的每一個實驗都意義不凡。你們知道蠶在太空吐絲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嗎?”景海鵬説,“這就是夢想,我們把蠶寶寶帶到太空,就是要讓孩子的夢想在太空變成現實。”

  北京八一學校學生設計研製的小衛星是我國首顆中學生科普小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學生孫雨馨説,在航太夢的激勵下,同學們的熱情越來越高,如今新的小衛星研製計劃正在進行中。王亞平在現場寄語他們:“多去參觀航太員訓練的地方,體驗航太員的生活和訓練,激發更多的感悟和靈感。”

    相信夢想的力量 

  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很多都圍著“夢想”這個話題。而景海鵬就把自己的職業生涯分成三個階段,都以“夢想”貫穿:從1998年進入航太員大隊到2008年首次出征,等待了十年,這是實現夢想;2012年,首次實現手控交會對接、太空行走,這是超越夢想;2016年10月,與陳冬完成中期在軌駐留33天,他説這是昇華夢想。

  浩瀚的宇宙讓來自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郭自偉深感個人的渺小,他向航太員“取經”,該如何規劃未來的路。“資深逐夢人”景海鵬建議他要“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

  “拼搏的人生最壯美,泥濘的道路才能留下最深的足跡。”陳冬的一番話立刻引起陣陣掌聲。

  三次飛天,功勳卓著。面對學生們,景海鵬幾乎一字不差地説出2016年10月16日出征時的那番話:“雖然這項工作充滿了挑戰和風險,乃至危險,但我喜歡、熱愛甚至享受自己的工作。”

  北京師範大學學生張雅淩和印堯就航太員在逐夢過程中如何頑強堅持表達了關心。2016年首次入選乘組的陳冬告訴她們,雖然經過6年的學習和訓練才迎來首次飛天任務,但他覺得不早也不晚,時機剛剛好。加入航太員隊伍以後,他從思想、身體、心理、專業技能和團隊協作等方面都進行了全方位的準備,“只要有自己的夢想,夢想就會成為你的朋友”。

  航太員為國出征蒼穹的壯舉讓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趙博軒感到非常振奮,他想知道航太員飛天的信心和力量從何而來。“是黨和國家的培養讓我越飛越高,是所有航太人的托舉讓我越飛越高,是全國人民大力支援讓我越飛越高。”景海鵬表示,會盡最大努力多飛幾次,“世界上最大飛天年齡是76歲,如果條件允許,我爭取破紀錄!”

  “夢想、感恩、忠誠”是支撐景海鵬前行的力量,他堅定地説:“夢想能到達的地方,總有一天腳步也會到達。”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 

  1980年1月,我出生在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張格莊鎮張格莊村,父母都是樸實的農民。我是長女,有個妹妹。在農村,除了滿山遍野地瘋跑,沒什麼更多的娛樂活動,也是從那時起,我愛上了奔跑,喜歡聽奔跑時帶起的風聲和呼吸同頻共振,喜歡那種超越極限後酣暢淋漓的痛快。高三那年,正好趕上空軍招收第七批女飛行員,同學鼓勵我去試試,結果我順利收到了長春飛行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飛行學院四年的學習生活,就像一場競爭激烈的長跑比賽,不拼盡全力就會被淘汰。從航校畢業時,我以總成績第二名的優異成績分配到航空兵某師。經過幾年的鍛鍊和努力,我成為一名能夠獨立帶領機組執行任務的機長,安全飛行1600多個小時,並擔任了飛行大隊的副大隊長。

  2003年,楊利偉乘坐神舟飛船飛向太空。我和飛行部隊的戰友們一起觀看神舟飛船發射的新聞。就在那一刻,我有了自己的飛天夢,我想飛出大氣層去看看太空,為祖國的航太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機會在不經意間來臨了。2009年,載人航太工程開始選拔第二批航太員,其中就有女航太員,我毫不猶豫地報了名,並順利通過了層層考核檢查,加入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太員大隊的光榮集體。

  然而,從飛行員到航太員,挑戰是巨大的。繁重的學習任務之外,還有充滿挑戰的各項訓練。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超重耐力訓練。訓練剛開始的一年多,我始終突破不了二級。對抗過載需要有很好的腹肌力量和背肌力量,我體型偏瘦,腹背肌力量不夠。對此,我除了正常的體能訓練,每天自我加壓做有氧運動。2011年年底大考核,我終於突破二級升為一級,那天我在日記上高興地寫下七個大字:“超重考核是一級”。

  2013年3月,我入選了“神十”任務乘組。根據任務安排,我將在飛行中為全國6000多萬中小學生進行太空授課。這是我國載人航太飛行中首次開展教育應用類任務,是一次面向全國、面向全世界的科普直播活動。

  在“神十”乘組3位航太員中,我擔任主講,指令長聶海勝擔任助教,張曉光擔任攝影師,我們為了給廣大青少年講好這堂課,做了精心的準備,通過參與這些工作,我更加體會到航太科技工作者極端認真負責的高標準要求。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隨著一聲“點火”的密碼,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在震天的轟鳴聲中騰空而起,我和聶海勝、張曉光駕乘神舟十號飛船飛向太空。正是有了充分訓練準備,我的太空環境適應性很好,順利度過了最初的太空運動病高發期。6月20日,我們在萬眾矚目中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青少年進行了太空授課。記得在太空授課活動即將結束時,我對同學們説:“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衷心希望40多分鐘的太空課堂能在同學們心中播下追尋夢想、追求科學的種子,激勵更多的青少年投入到探索太空的宏偉事業中來。”

  返回地面後,我收到了很多孩子們的來信,他們充滿童趣的話語和求知的熱情,令我特別感動。目前,我除了參加航太員的學習和訓練,還順利通過了北京大學大眾傳播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畢業考試。我希望用好自己學到的知識,在太空授課的經歷,以及航太員這個特殊職業的優勢,為載人航太事業和科普教育事業作更多的貢獻。當然,我依然夢想著能夠再次飛向太空,去完成新的探索,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王亞平,光明日報記者 章文整理) 

    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打一次勝仗 

  1966年10月24日,我出生在山西省運城市一個清貧的農村家庭,兒時的願望就是考上大學、為父母增光。高一那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畫報上看到一張空軍訓練的照片,覺得飛行員神氣極了!從那刻起,一個壯志淩雲的夢想在心中萌生了。

  1985年3月的一天,空軍飛行學院來學校招飛。我立即報名參選,並順利通過了體檢。1985年6月,我如願以償考入空軍第二航空預備學校。經過五年半的學習訓練,我以優異成績畢業,成為一名殲擊機飛行員。在飛行部隊13年,憑著過硬的飛行技術和良好的身體、心理素質,我安全飛行1200多個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

  1998年1月5日,我和其他13名戰友一起來到航太員大隊,光榮地成為我國首批預備航太員。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航太員,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和考核。我們在5年時間內需要學完航太醫學、自動控制、載人航太技術基礎等理論,要完成航太環境耐力與適應性訓練等八大類近百個科目的訓練。

  2008年,我入選“神七”任務飛行乘組梯隊,後來,又和翟志剛、劉伯明一起被確定為首選乘組。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伴隨著火箭的轟鳴,我們飛上了太空。在“神七”任務期間,曾出現兩個“意外”:一是翟志剛費了很大的力氣才打開艙門。二是出艙艙門剛打開,座艙內傳來了儀錶急促報警提示——“軌道艙火災”。我迅速檢查了儀器的各大系統,並與軌道艙劉伯明進行判斷排故,同時向北京飛控中心進行了報告,後經天地共同判定為儀錶誤報警。記得在那年“感動中國”頒獎晚會上,我回答主持人的問話説:“即使我們回不來,也一定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

  2012年6月16日,我作為任務指令長,與戰友劉旺、劉洋一起執行“神九”任務,成為中國第一位進入天宮一號的航太員。飛天過程中,我和乘組出色地完成了手控交會對接,在太空上打出了一個完美“10環”。我們還和“蛟龍號”潛航員互相致意,電波穿越深海龍宮與太空天宮,讓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祖國的強盛和作為一名航太員的自豪。

  “神九”任務成功後,有人勸我,你都快50歲了,軍銜已授少將,還兩次飛上太空,沒必要再拼了。我想,作為一名航太員,報效祖國最好的方式就是飛天,只要祖國需要,我會毫不猶豫再上太空。

  2016年,我又一次入選載人飛行任務乘組。10月17日,我和年輕的航太員陳冬一起執行神舟十一號任務,飛行了33天,在天宮二號生活30天,成為我國第一個3次飛天,太空飛行時間最長的航太員。

  2017年,我光榮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並被選為黨的十九大主席團成員。10月18日,我還第一個走上了世人矚目的“黨代表通道”。有記者採訪時問我,你已經3次飛天了,下一次還飛不飛?我説:“我真的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當一回先鋒,再打一次勝仗,讓浩瀚太空再次見證一名航太戰士對黨和人民的絕對忠誠!”

  (作者:景海鵬,光明日報記者 劉小兵整理) 

    難忘執行神舟十一號任務的33天 

  1978年12月20日,我出生在河南省洛陽市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家裏還有一個大我4歲的哥哥,母親任勞任怨,父親勤勞正直。小時候,看到電影裏軍人手握鋼槍、英勇殺敵,心中特別崇敬,從軍報國的夢想從那時起萌芽。

  1997年高中畢業,高考時我只填報了一個志願,就是長春飛行學院,並最終如願以償穿上軍裝,成為一名飛行學員。2001年,我畢業後開始參加戰鬥機飛行訓練,先後駕駛“殲教六”和“強五”飛機。我努力鑽研技術,創新剋敵戰法,11年間累計安全飛行1500小時,兩次榮立三等功。

  2003年,“神五”任務圓滿成功,楊利偉成為中國飛天第一人;2005年,費俊龍、聶海勝兩位航太員圓滿完成“神六”任務。從那時起,我就有了當航太員的新夢想。

  2010年5月,我和劉洋、王亞平等7名飛行員正式成為航太員大隊的一員。到航太員大隊報到的第一天,看到曾代表祖國出征太空的航太英雄正在門口歡迎我們。能夠與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並肩戰鬥,我興奮極了。

  超重耐力適應性訓練要求過載達到人體自重的8倍,持續時間為40秒。每次進行這項訓練時,我們臉部肌肉都會變形,胸部極度壓抑,手臂也抬不起來。為了提高自己對超重的耐受力,晚上回到家,我就躺在床上,拿重物壓在身上,反覆練習呼吸和動作。為了提高訓練效益,我在宿捨得墻上貼滿A4紙,自己畫出飛船座艙佈局圖,對著圖一遍一遍地練,把每個電門、按鈕的位置、形狀、顏色都熟記在心。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我以優異成績通過各項考核。

  神舟十一號乘組定選後,我和景海鵬訓練、吃飯、散步都會在一起,慢慢熟悉彼此,培養默契。

  2016年10月17日是我們出征太空的日子。記得前往發射塔架時,道路兩旁全都是歡送的人群,當“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的歌聲響起時,我們的眼眶濕潤了。

  發射倒計時開始了,隨著“點火”的密碼,火箭騰空而起。記得火箭整流罩剛打開時,第一次看到太空的景象,感覺特別漂亮,景海鵬問我“爽不爽”,我興奮地答“爽”。

  神舟飛船與天宮二號成功交會對接後,各項任務全面鋪開,我們當農民種菜,當司機駕駛飛船,當修理工對飛船維護,當醫生檢查身體,當工程師進行實驗,當飼養員照顧小動物等等,每天都過得很充實。我們嚴格按照要求操作進行各項科學實驗,力爭做到最好,為地面科研人員提供了寶貴豐富的實驗數據。

  33天的太空生活結束後,我們按計劃返回地面。33天對於人的一生來説太短暫了,但執行神舟十一號任務的33天將會永遠留在我的記憶裏。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