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為何強調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2018-01-26 13:40:0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報告原文】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習近平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專家問答】

  提問:如何理解“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張國祚:習近平講,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歸根結底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三大支點: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當中所創造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大支點各有自己的優勢,而且一脈相承。我們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三種文化、這三大支點對我們來説都是中國共産黨的最大優勢。

  提問: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如何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艾四林:物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一個國家要實現奮鬥目標,既要不斷地豐富物質財富,也要不斷地豐富精神財富。一個民族要實現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

  新時代仍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僅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

  提問:提高文化自信,如何通過推動文化産業的發展提高文化軟實力?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馮華:發展文化産業,我認為最重要的應該是發揮兩隻手的力量,既要發揮市場力量,主要是在培育新的業態方面,要滿足市場需求,靠市場配置資源、市場引領。但是政府這只手是絕不可少的。

  在未來,我認為要發展好文化産業,應該更多地發揮市場的作用,發揮企業主體的作用,發揮企業家的力量。這個過程中,政府應該積極地給予引導,在培育市場主體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要特別強調文化産業不同於一般的産業,它是特殊的産業,不能無序發展,一定要有序地發展,它給我們提供民族的精神食糧,精神食糧必須是無毒的,是有益的,有益身心健康的,這非常重要。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