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對症下藥規範民辦教育培訓機構 進階為“有序發展”

2018-01-25 09:13: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日前,北京市9部門聯合開展整治預付卡違規經營專項行動,教育培訓機構預付卡及預收費,成為檢查和整治的重點。

  尹志燁(人民視覺)

  ■半數以上在校中小學生曾參加過校外培訓,近95%的市場份額被中小型機構佔據

  ■不少民辦教育培訓機構一定程度上脫離了教育行政部門管理,在工商部門註冊,為公司性質

  ■部分教學人員兼有“教師”和“銷售者”雙重身份,流動性大、更換頻繁,培訓效果難以保證

  “這個寒假,究竟該不該給孩子報校外輔導班”“各種校外教育培訓機構讓人眼花繚亂,一時真是無從選擇”“該如何辨別哪些校外培訓機構是有資質的,哪些不具備辦學資格呢”“在接受校外培訓機構輔導的過程中,如果遇到教學品質或信譽的問題,該向哪個部門反映呢”……隨著寒假的到來,校外培訓機構又成為家長普遍關注的熱點,而長期以來困擾民辦教育培訓行業發展的難題,也再次成為學者和專家討論的焦點。

  根據中國教育學會2016年底發佈的《中國輔導教育行業及輔導機構教師現狀調查報告》,我國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已經成長為一個體量巨大的市場,2016年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人次,輔導機構教師規模700萬至850萬人。而根據新浪數據中心此前聯合某教育機構發佈的《2017全國中小學生課外培訓調查報告》,在為補習“埋單”的家庭中,一半以上中小學生每年參加課外輔導的花費為2000—10000元,更有13.7%的家庭每年為教育培訓花費達2萬以上。

  一邊是市場風生水起,社會資本競相涌入,一邊是品質良莠不齊、教學水準頻遭詬病,教育培訓機構究竟該如何規範管理?尤其是在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施行後,教育培訓機構如何在嚴格規範的同時積極發展?日前,中國教育學會組織召開全國民辦培訓機構規範管理研討會,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以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一致認為,從“野蠻生長”進階為“有序發展”,規範民辦教育培訓機構需“對症下藥”。

  現狀:

  諸多“頑疾”併發,難題挑戰共存

  作為校內教學的有益補充,民辦教育培訓機構近些年來越來越多地承載起學生對於教育多樣化、個性化和分眾化的需要,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近年來民辦教育培訓行業風生水起,被受眾需要的同時,也得到了資本市場的青睞。

  但我們必須同時看到,無證辦學、教育品質不高、教師隊伍流動性強、教學品質難以保障、遇到學費糾紛時學生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護等問題,也作為“頑疾”“痼疾”長期困擾民辦教育培訓行業的健康發展。“多年來,對於民辦培訓機構的發展,有一個形容詞叫‘野蠻生長’,這是一個貶義詞,是説這個行業雖然發展很快、規模很大、勢頭很猛,但在規範管理、教育教學等方面仍存在很多問題。”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楊念魯這樣概述當前民辦培訓行業的總體狀況。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2016年,我國中小學在校學生人數約為1.82億,而這其中,據中國教育學會統計的數據顯示,參加過校外培訓的學生人數為1.37億次,這就意味著,半數以上的在校中小學生曾參加過校外培訓。“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而特別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整個民辦教育培訓行業中,近95%的市場份額被眾多中小型機構佔據,幾家大的教育培訓機構所佔份額不超過整個市場份額的5%,相對而言,對小機構的監管更難,對主管部門的挑戰更大。”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薛二勇分析。

  除了規模,還需要被關注的是培訓機構收費的增速。“一些教育培訓機構的收費以每天10%左右的速度上漲,收費越來越貴,這也是行業迅猛發展,但是仍不夠規範的重要表現”,薛二勇談及,“還有一個數字讓人憂慮,據不完全統計,民辦教育培訓機構中,證照齊全的比例不到20%,這給行業帶來了巨大的風險,直接表現為:機構違法違規成本低、教學品質無保障、價格機制混亂,聘用的教師無資質、教師專業水準參差不齊、流動率過高,教學無保障等”。

  在行業的監管與治理方面,也存在諸多難題,有學者談道,“很多培訓機構是在工商部門進行註冊的,那麼,培訓機構一旦出了問題,究竟歸教育部門管,還是歸工商部門管?管理上應如何理順?”還有學者談道,“很多教育培訓機構是以教育諮詢公司或者教育科技諮詢公司的名義開展教學活動,未在教育部門註冊備案,這從本質上講都是不規範的”。

  “在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施行之前,民辦教育培訓機構雖然叫培訓機構,聽起來屬教育範疇,但一定程度已脫離了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大量機構為公司性質,在工商部門註冊。儘管有少量經過了教育行政部門的前置審批,教育行政部門對其監管力度也還不夠。”楊念魯介紹。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