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首提“形象關”:把關當從嚴

2018-01-24 09:50:0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字號

  何謂“形象”?形像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動的具體形態或姿態,也可表示一個人或事物的外部特徵。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首次提出“形象關”,強調“嚴把選人用人政治關、廉潔關、形象關”,把黨員幹部的形象作為選人用人的重要標準。這裡所説的嚴把形象關,並非是看五官外貌,而是看做派、看作風。

  俗話説,相由心生。“未相人之相,先聽人之聲,未聽人之聲,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觀人之心”。黨員幹部的形像是由日常點滴細節積累起來的,主要表現在工作態度、與群眾關係、生活作風等方面,其一言一行都反映著個人的操守、素養。對於黨員幹部形象好壞,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誰幹事踏實、誰跟百姓親、誰作風過硬,心裏都跟明鏡似的,絲毫糊弄不得。

  黨員幹部的形象非小事。8900多萬黨員的個人形象,合在一起就是黨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黨員幹部時刻牢記立場宗旨和為民初心,時時事事處處把群眾放在心上,就一定能夠換來心連心、心貼心。反之,如果整天人浮於事、庸懶散漫,對群眾的急事難事愛答不理、拖延推諉,做不貪不佔也不幹的“太平官”“玲瓏官”“逍遙官”,或是談吐粗鄙、見識淺薄,甚至沉溺于奢靡享樂之風,這樣的黨員幹部怎能服眾?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力、號召力又如何維繫?

  黨員幹部必須時常“照鏡子”“正衣冠”,保持良好的形象。而群眾就是反映黨員幹部形象的鏡子。縣委書記谷文昌是老百姓眼中的“活菩薩”,只要群眾有困難,他必定想方設法幫著排憂解難。在他去世後,當地百姓“先祭谷公、後祭祖宗”,以示愛戴。“人民的好公僕”焦裕祿、“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燃燈者”鄒碧華等,用光輝事跡詮釋了好幹部的形象。每一名黨員幹部都要時常攬鏡自照,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堅守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當好新時代的答卷人。

  當然,有形象就會有假像。梳理近年來查處的黨員幹部違紀違法典型案例,通過刻意隱瞞和偽裝改變形象、做“兩面人”的不在少數。這就要求各級黨委(黨組)和相關部門必須增強鑒別能力,警惕“形象設計”。要提高選人用人的精準度,用“多維視角”察人識人,看出深層次的問題和情況;要像“剝洋蔥”一樣,直指黨員幹部的品質和人格;要把考察識別幹部的功夫下在平時,近距離接觸黨員幹部,多到基層幹部群眾中了解情況,既要在大事上看德,又要在小節中察德。

  嚴把形象關也對各級紀委提出更高要求,要練就“火眼金睛”,不僅要注意黨員幹部政治是否過硬、是否廉潔清正,還要留心留意黨員幹部的風評和口碑,對於口碑差甚至有各種不雅綽號的黨員幹部必須格外注意,摸清實情、精準畫像。(吳雯雯)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