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國之重器的實力與擔當——解讀國企改革發展的成績單和路線圖

2018-01-18 10:58: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感知中國經濟的力量】

  光明日報北京1月17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張翼

  1月17日上午,國務院國資委在國新辦發佈統計數據:2017年中央企業實現利潤14230.8億元,首次突破1.4萬億元,同比增長15.2%,經濟效益的增量和增速均為5年來最好水準。

  回首2017年,國企改革發展成績單亮眼;展望2018年,國企將通過深化改革繼續凸顯國之重器的實力與擔當。

  國之重器的實力與擔當——解讀國企改革發展的成績單和路線圖

  1.顏值:新動能帶動國企向高品質發展

  “慧眼”衛星遨遊太空,首艘國産航母下水,兩架C919大型客機試飛成功,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全線貫通,“復興號”高鐵投入運營……2017年,這些代表著世界科技前沿的重大突破,都深深地銘刻著中央企業耕耘的足印。

  厲害了,咱的國有企業。

  1月8日,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53家中央企業的83個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項,佔到獎項總數的35%。

  中央企業的“雙創”成果同樣顯著,到2017年年底搭建各類“雙創”平臺970個,同時建成了實體孵化器和科技産業園271個,11家企業成為國家“雙創”示範基地。

  國企高端突破在全球範圍內獲得掌聲的同時,傳統産業升級改造的步伐也在加快,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提升製造業的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水準,使得鋼鐵、煤炭、石油石化、有色金屬、造船等傳統行業運作效率、産品的附加值獲得很大的提升。

  “科技創新加快了中央企業新興産業的培育,新動能加快發展,帶動央企提質增效。這些成績的取得為中央企業邁向高品質發展,實現做強做優做大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1月17日,國務院國資委總會計師沈瑩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説。

  2017年,98家中央企業中,49家企業效益增幅超過10%,26家企業效益增幅超過20%。石油石化、鋼鐵、煤炭等傳統行業打了翻身仗,為整體效益增長奠定了基礎;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行業效益穩步增長,對中央企業整體效益貢獻超過40%;10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試點企業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全年效益同比增長31%。

  2.筋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國企“瘦身健體”

  2017年11月28日,一家擁有4個世界之最的中國企業在北京正式亮相,引發全球能源界的關注。“國電+神華”重組建立的國家能源集團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産公司、最大的火力發電生産公司、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生産公司和最大煤制油、煤化工公司。

  國家能源集團的成立標誌著我國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綜合能源集團邁出關鍵第一步,也是央企重組整合濃墨重彩的一筆。

  據沈瑩介紹,過去的一年,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戶數調整至98家,重組整合的方式和力度都有很大的提升。通過橫向聯合、産業鏈整合、專業化重組,進一步提高了企業的資産配置效率,推動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審時度勢為應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得益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2017年,中央企業結構優化的亮點突出。

  數據顯示,2017年,中央企業共化解鋼鐵過剩産能595萬噸、化解煤炭過剩産能2703萬噸,主動淘汰、停建、緩建煤電項目51個,煤炭資産管理平臺公司整合煤炭産能1億噸。一企一策“處僵治困”,減虧增盈效果明顯。已累計完成超過1200多戶“處僵治困”任務,其中約有400戶實現市場出清。

  以瘦身健體提質增效為抓手,帶頭紮實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各項重點任務,有力地推動了中央企業的結構優化、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

  從中央企業全年的報表來看,投入産出的效率在提高;資金和貨物的週轉效率在提升;資本結構在優化。從企業的分佈來看,中央企業實現年度利潤超過100億元的企業集團數量達到41家,比上年同期增加4家。大企業的營業能力在提升,大企業運作品質提升的帶動作用在提高。

  3.內涵:改革措施將全面鋪開縱深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國企新時代大幕拉開,高品質發展是主旋律。從去年的情況看,今年央企利潤保持高速增長不難實現。更要注重國有資本的效率提升、負債率下降,加快構建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表示,2018年是一個重組的大年,“混改”也將向縱深發展。

  2017年,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初步形成突破之勢:在電力、石油、天然氣、民航、電信及軍工等領域開展混改試點,引入各類投資者40多家、資本超過900億元。

  2018年,國企改革“路線圖”已明確,將著力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八個方面重點工作,大力化解過剩産能;要著力抓好改革舉措落實落地,進一步推動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

  國資委日前提出,改革試點將從單個走向綜合。2018年將實施改革試點“雙百行動”,選取百戶中央企業子企業和百家地方國有骨幹企業,深入推進綜合改革;打造一批改革尖兵,建立改革舉措實施效果後評價機制。同時,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是國有企業打贏三大攻堅戰的重中之重。

  2017年,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全面啟動了降杠桿、減負債、控風險工作,品質效益全面改善。通過多措並舉降杠桿減負債,去年年末中央企業平均資産負債率66.3%,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62家企業資産負債率比上年下降,40家企業資産負債率降幅超過1個百分點。

  “風險防範和改革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改革的力度加大,有利於防範風險;同時在防範風險方面取得的成績,也為進一步深化改革創造了條件。”沈瑩告訴記者,2018年將繼續加大國有企業的改革力度,特別是在運作機制、佈局結構、國有資産的監管體制、培育企業家隊伍等方面都會繼續加大工作力度。

  《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18日 10版)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