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網路媒體走轉改】傳承老輩技藝 弘揚工匠精神

2018-01-17 08:3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網路媒體走轉改】傳承老輩技藝 弘揚工匠精神

  許少雄在製作嵌瓷作品。(台灣網 盧佳靜 攝)

  台灣網1月16日汕頭訊 (記者 盧佳靜)16日,由中央網信辦主辦、廣東省委網信辦承辦的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網路媒體新春走基層(廣東站)活動媒體團一行來到汕頭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展館全面涵蓋了潮汕地區豐富多彩又別具一格的傳統文化,人們徜徉其中宛若沉醉在一幅絢爛華美的潮汕風情長卷中,深為潮汕地區這些厚重鮮活的文化形態所震撼。

  走進展館,記者看到許少雄夫婦正坐在桌前修剪一堆瓷碗碎片,桌的兩旁擺放著已經成型的蓮花作品。“定好造型後,將一片片修剪好的瓷片一層層疊上去,作品的難點就在於設計。”作為大寮嵌瓷藝術的第四代傳人,許少雄7歲便開始跟隨祖父許梅村學習繪畫,15歲正式學習嵌瓷技藝,從事嵌瓷藝術至今已有三十餘年。

  嵌瓷是以潮汕風格為主兼帶閩南特色的民間建築裝飾工藝,是潮汕地區建築工藝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取材多來源於民眾喜聞樂見的題材,如龍鳳、花鳥、歷史人物、傳説人物等。其技法採用浮雕和圓雕的工藝,手法以寫實為主,並且注重裝飾效果。嵌瓷以其獨特的造型美,廣泛應用於祠堂、廟宇、民居等大型建築物的裝飾,對於研究潮汕古建築的嵌瓷文化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

  由於長期從事嵌瓷創作與修復工作,許少雄的手顯得格外粗糙。他告訴記者,“類似小擺件的作品製成需要兩三天,如果是整個墻壁的嵌瓷裝飾,比如九龍壁需要六七個人用時兩年才完成,現在在做的百魚圖工程也需要兩年時間”。面對這耗時又費力的工作,是什麼讓他堅持了30餘年?在他看來,是一句爺爺的囑託,是一個興趣……

  “上世紀六十年代左右,嵌瓷技藝傳承出現了斷層,直到八零年左右,爺爺重操舊業,叮囑我一定要把這份技藝傳承下去。”當時年少的許少雄便把爺爺的叮囑印刻在心,通過多年勤學苦練,逐步掌握技法,磨練了創作能力,鑽研的同時也越發地喜歡乃至愛上嵌瓷技藝,只有開始,不會結束。

  國家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越來越受到重視,《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制定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委託高校、企業和相關單位,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群參加研修、研習和培訓,累計培訓10萬人次。

  許少雄的“出師”屬於一輩帶一輩型,沒有受過專業的培訓,完全依靠爺爺手把手教學和自己鑽研。“有時候你跟著他做一個作品,問他哪個地方好,哪個地方不好,他可能表達不出來,甚至還可能做一個給你看,看哪個地方不對。”如今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援,許少雄感到非常高興。當地政府、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産處等多次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去外地學習、交流,或是請高校老師進行專業教學,對傳承人以更加精湛的技藝傳承非遺提供了多項支援。

  除了嵌瓷,記者還了解到潮劇、珠繡、潮陽剪紙、英歌等別具一格的潮汕文化。據悉,汕頭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展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規模在廣東省內均居前列,其中,有國家級名錄項目13個,省級名錄項目38個。(完)

【網路媒體走轉改】傳承老輩技藝 弘揚工匠精神

  許少雄妻子在修剪碎瓷片。(台灣網 盧佳靜 攝)

【網路媒體走轉改】傳承老輩技藝 弘揚工匠精神

  小擺件半成品。(台灣網 盧佳靜 攝)

【網路媒體走轉改】傳承老輩技藝 弘揚工匠精神

  《君子之風》成品。(台灣網 盧佳靜 攝)

【網路媒體走轉改】傳承老輩技藝 弘揚工匠精神

  展館展示品。(台灣網 盧佳靜 攝)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