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安倍對華有兩副面孔?專家:日本對中國的戒備心理不會消失

2018-01-12 09:24: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北京時間11日中午過後,日本媒體一陣騷動,紛紛以快訊的形式報道“中國海軍艦艇進入尖閣諸島(即我釣魚島)毗連區”。按照日本方面發佈的消息,日本防衛省當天上午發現一艘中國海軍艦艇和一艘下潛狀態的外國潛艇在釣魚島赤尾嶼12海裏外側的毗連區航行。日方艦艇在現場對中方軍艦發出了“警告”,要求駛離相關海域。

  中國公務船早已實現對釣魚島的常態化巡航,但兩國軍艦相對克制,駛近釣魚島毗連區的情況頗為少見。東京的指控很快被中國軍方“打臉”。中國國防部新聞局隨後證實,日本海上自衛隊兩艘艦艇當天進入赤尾嶼東北側毗連區,中國海軍“益陽”號導彈護衛艦當即行動,進行全程跟蹤監控。聲明同時表示:“日方在對此心知肚明的情況下惡人先告狀,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大肆炒作中國軍隊正當合法的維權行動,我們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中日關係本來呈現回暖勢頭,這次事件將如何影響兩國關係?共同社稱,很多意見認為“可能給改善兩國關係的動向潑上冷水”(外務省消息人士語)。為了就朝鮮核問題攜手以及實現日中韓首腦會談在日舉行,日本外相河野太郎有意本月內訪華,但視應對情況,安倍推進的對華接近路線有可能生亂。

  這段時間,安倍確實多次表現出改善日中關係的強烈願望。本月5日在東京都舉行的新年慶賀會上致詞時,他説:“今年是(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與此相適應,希望使之成為兩國民眾能夠認識到關係已大為改善的一年。”圍繞“一帶一路”,日本政府最近也多次表示合作意向。

  不過另一方面,日本對中國的警惕與防範心理始終揮之不去。無論是在擴充軍備還是在周邊外交中,“牽制中國”還是日本謀求的重要方面。比如,正在美國夏威夷訪問的日本防衛相小野寺五典10日考察了陸上部署型導彈攔截系統“陸基宙斯盾系統”的試驗設施,小野寺表示日本引進該系統時,將不限于針對朝鮮的彈道導彈防禦,今後還將擴大功能用於攔截巡航導彈等。共同社稱,該發言可被視為考慮到了對擁有大量遠端巡航導彈的中國的威懾力。

  “安倍對中國有兩副面孔,一軟一硬”,《日本經濟新聞》日前稱,日本政府要在2018年推動與中國關係改善,將讓安倍顯示出現實主義者和保守政治家這兩副面孔。其一是現實主義者的面孔,參與“一帶一路”是認為與擁有世界第二大經濟實力的中國的合作不可或缺。安倍另一副面孔是重視國家利益的保守政治家形象,象徵是堅決不容忍中國在釣魚島附近的行動。

  “這件事是否對回暖的中日關係造成影響,還是要看日本怎麼做。如果它繼續無理取鬧,當然會有所影響。”中國社科院國際問題專家白如純對《環球時報》記者説,近幾年來,日本對中國的心態發生很大變化。從原來的優越感,到現在的危機感。尤其是在中國“一帶一路”獲得巨大成功後,日本的這種危機感更加強烈。所以,他們在一些場合釋放了正面資訊,但是日本對中國的戒備心理是不會消失的。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藍雅歌 李珍 環球時報記者 郭媛丹 杜天琦 王偉 魏輝】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