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上的悲劇”催逼生命教育快進課堂
編前
每個年代都有家長害怕孩子接觸的東西,比如以前的漫畫、電視,現在的手機。
其實你把手機當成一個工具就行,你放鬆,孩子就放鬆。而且孩子的自控力需要從小培養,如果你從小不信任他,禁忌有時候反而會成為更可怕的吸引力。
父母和老師要相信“相信本身的力量”,即便孩子現在做得不夠好,但你的信任可以促使他慢慢更好。
---------------------------------------
生命教育是系統的、連續的。對小學生,有“該做什麼”的正面引導;對初中生,留出一定時間和空間,讓他慢慢嘗試,培養價值感;對高中生,就要和他一起正視一些問題,讓他自己尋找合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於學生與手機的新聞報道,越來越驚悚:江西一名高中女生在學校宿舍跳樓身亡,因為上課玩手機被父母把手機收回;17歲湘潭少年跳樓自殺,遺書稱老師翻看他的手機;研究發現,長時間玩手機讓美國青少年自殺率上升31%……
簡單粗暴的因果關係,學生和手機就這樣被貼上了互斥的標簽。
家長視其為洪水猛獸,學生自身對能否帶手機來學校也觀點各異:有的學生認為應該帶,可以幫助學習、聯繫家人,也可以適當放鬆;有的則認為不應該帶,因為管不住自己這雙手,難免分心。
北京市東城區教育研修學院研究員朱虹卻表示,學生對手機的過度使用,在學校和家庭都有發生,但是否“成癮”則很難界定,“在我看來,絕大多數學生一日生活安排都比較緊張,和手機接觸的時間遠不如成人。”
手機沒有那麼重,有些錯不是手機的“鍋”;教育也沒有那麼輕鬆,面對這個功能越來越先進的掌上螢幕,教育者,你準備好了嗎?
管理學生手機,學校不要“搶戲”
《好教育成就好孩子》作者、深圳大學城麗湖實驗學校校長房超平告訴中國青年報 中青線上記者,就他的觀察,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並不是很頻繁,一般用來與家長交流,或者找一些學習資料,當然也不排除一些自覺性差的學生拿來玩遊戲——但一般不會公開玩。
在他看來,學生帶手機來學校並沒有什麼問題,只要上課不看就行。然而,出於學校管理部門和家長的要求,於是在麗湖實驗學校,出現了這樣一個現象——學校規定不允許帶手機,但檢查也不嚴格。
房超平説:“用禁止的方法,只會産生相反的效果。限制不如節制——和孩子們協商,什麼時候可以用,什麼時候不能用,制定公約,讓孩子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當然,如果不遵守協商好的節制規則,就要按事先的約定接受處罰。”
如果學生仍然“堅持不懈”地在課堂上玩手機,房超平認為這就是學校的教育確實不受這部分學生的歡迎,需要改進教育方式,讓課堂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相比房超平的“寬容”,一些家長的態度顯得更為堅決。山東泰安一所中學進行校園創新,實行“手機進校園”開放日。當天,全校768名學生中有464名學生帶手機進校,初一有一個班級的家長全部反對,全班無一人帶手機。班主任説,他下了可以帶手機的通知後,全班家長極力反對——本來開學初已經沒收了手機,現在又要帶進校園,會妨礙學生學習。
青少年心理專家、天津耀華中學心理教師張麗珊在中國青年報 中青線上記者採訪時表示,管理學生手機,學校不應該“搶戲”。
“每一個愛玩手機的孩子背後,都有家庭的固有模式。而學校作為承接結果的一方,如此積極地去參與禁用手機,把學生的憤怒都攬到自己身上,特別不科學。孩子甚至有可能因此厭學,引發學業生涯扭曲的問題。”
如此看來,新聞報道河南南陽一所高中在操場舉行手機銷毀大會,數十部從學生處沒收來的手機被用鐵錘砸毀、投入水桶中——戲真是過了啊。
事實上,對中小學學生在校使用手機的限制,並非中國獨有。
英國教育部門于2012年宣佈,禁止中小學生攜帶手機進課堂,如果學校未能遏制課堂上學生使用手機的狀況,學校將被教育督查部門記載並問責;在德國,手機廠商開發“學校手機”,家長可以進行控制。
最新的消息是,法國政府宣佈將從2018年9月起,禁止所有中小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法國教育部長表示,此舉是為了保護學生,避免他們被手機分散了學習的注意力。
然而,學生、家長、校長都對這項禁令有意見。一名學生説:“太荒謬了。在我的學校,我們在課堂上和課間都不用手機,所以根本就不存在這一問題。”一名家長説:“我女兒獨自上學和回家,現在這個季節天黑得很早,所以我希望她帶著手機,這樣讓人放心。”法國校長聯盟副秘書長説:“我們難以理解他們到底想幹啥,我們從這則通知中找不到任何邏輯或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