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防風險,2018怎麼幹?

2018-01-08 13:22: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位列三大攻堅戰之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

  防風險大幕開啟于2017年。這一年,監管部門專項整治市場亂象,彌補制度短板,引導金融機構回歸本源,專注主業,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2018年金融防風險將在哪些重點領域出手?投資者和企業等市場主體如何看待防風險?怎樣建立防風險的長效機制,從根源上遏制風險産生的苗頭?我們從銀行業、資本市場、保險業和地方融資平臺四個領域,聚焦2017年防風險的主要成效,反映企業、投資者、金融機構的實際感受和來年期盼,共同探討構築今年金融業防風險屏障的有效路徑。

  ——編 者

  銀行業,去杠桿回本源

  本報記者 歐陽潔

  江蘇嘉年華服飾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服裝及飾品設計、製造、銷售的小企業。去年公司考慮重新調整佈局,規劃産業轉型升級。“企業發展得找準方向,集中發力;産業升級得跟上市場,精準佈局。”公司負責人楊克純説,2017年,他們主動收縮負債規模,歸還銀行借款400萬元,輕裝上陣。今年,公司將成立自己獨立的品牌,併入駐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期間少不了對資金的需求。

  “希望2018年銀行能繼續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如發行短融等直接債務融資工具,我們的融資成本能降低0.3%到0.5%。”楊克純説,服裝業屬於傳統行業,利潤率不高,企業自身也要重視資金風險,如控制應收賬款賬齡,減少墊資生産,控制負債總額和融資成本,防止利息負擔過重而加劇企業“錢緊”。

  中國銀行泰州分行負責人卞大軍説:“像嘉年華這樣專注主業、主動求變的製造業企業,正是我們的服務對象。2017年中行加大了對戰略性新興産業、傳統産業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等支援力度,同時限制産能過剩企業融資規模,嚴格控制信貸資金用途。”

  卞大軍分析,2018年防風險任務依然艱巨,前期對傳統行業投放的貸款可能面臨較大信用風險防控壓力。同時,也需警惕有部分企業對市場行情發生誤判,過度負債。在去杠桿的宏觀背景下,企業融資成本總體預計將呈現上升態勢,增加企業債務負擔,“建議企業高度重視財務管理,嚴控債務規模,審慎投資擴産,防止出現資金鏈斷裂風險。”

  記者展望:

  一年來,防風險無疑是貫穿銀行業發展最清晰的一條主線。壓同業、降理財、去表外,銀行業摒棄速度和規模情結,減少通道、縮短鏈條,聚焦主業、服務實體,經過半年多的整治,市場亂象頻發高發勢頭得到遏制,銀行回歸傳統貸款業務。

  防風險、治亂象,少不了監管鐵腕。去年銀監會全力整治市場亂象,依法查處大案要案。12月銀監會對廣發銀行惠州分行違規擔保案件開出天價罰單,罰沒金額合計7.22億元,隨後又對參與出資的機構處以重罰,並處罰相關責任人。

  2018年金融風險如何防控?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分析,預計未來一個時期金融去杠桿進一步深化推進、金融強監管力度不減,一系列類似資管新規的監管新政還將陸續出爐。

  金融業要服務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促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産、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迴圈。連平分析,“金融和房地産良性迴圈”要求金融既要支援和促進房市的良性健康發展,但也不能助長房市投機和泡沫。“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迴圈”則是繼續要求金融機構嚴格控制杠桿率、禁止過度期限錯配、嚴禁監管套利等。從主要領域來看,預計對銀行表外業務、網際網路金融、“僵屍企業”處置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等將重點加強監管和治理。 

  證券業,股市生態更“乾淨”

  本報記者 許志峰

  去年股市給人最強烈的感覺就是變“乾淨”了。北京股民劉一德感慨:“比如,往年一到年底,市場就炒‘高送轉’概念,上市公司也迎合市場,各種大比例送股製造炒作題材。可今年,‘高送轉’這個詞都沒人提,玩‘賬面遊戲’的炒作不吃香了。以前垃圾股的保殼,年底也會炒一波,現在也基本看不到了。”

  慧球科技“1001項議案”違法系列案,九好集團與鞍重股份“忽悠式重組”案,雅百特財務造假案……2017年,股市不時出現這類影響大、關注度高的事件,監管之手針對種種亂象重拳出擊,果斷亮劍,及時回應了投資者的關切。

  良好的市場生態是資本市場有效發揮功能、服務實體經濟的前提。一年來,資本市場發生了深刻變化,新股發行常態化,新規密集出臺。稽查執法不斷強化,市場亂象有效整治,資本市場的生態環境明顯凈化。

  2018年,劉一德最關心的是限售股減持問題。“前些年,有些公司上市後想辦法把股價做上去,然後大股東‘清倉式’減持,空倉走人,吃相太難看。去年出了關於減持的新規定,情況好多了。”劉一德説,但2018年限售股解禁的還是挺多,有些股票解禁期滿,股價就跳水,説明大家對這個問題還是很敏感。怎麼減少限售股對市場的衝擊?需要關注。

  防風險、嚴監管,股民舉雙手贊成,但對股民來説,最希望的還是能有更好的投資回報。2017年股市比較穩定,主要是指標股表現好,不過大部分股票都是跌的。“股民的投資理念需要及時更新,過去炒概念、追風頭的辦法確實不太靈了。但監管層也要在加強給投資者的回報上多努力,讓我們更有獲得感。”劉一德説。

  記者展望: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負責人田利輝表示,2017年,我國強金融監管逐漸規範化、成熟化、制度化,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並舉,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這一年,金融監管協調、補齊監管短板方面有明顯進展,強監管已常態化。展望新年,市場不會因為政策改變而再出現“處置風險的風險”,反而會因強監管而更加風清氣正,發展更穩健。

  不過,他認為,金融機構目前過多過散,同質化競爭嚴重,企業和居民的杠桿較高,部分金融仲介約束不強、金融科技創新所積聚的風險等,是2018年金融防風險要關注的環節。

  田利輝認為,促進股市更進一步發展,實現長治久安的根本在於公開、公正和公平的市場環境,在於培養能有效配置資本資源的市場投資主體,在於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投資標的。這需要切實推進法治建設,健全資本市場規則,逐步實現適度監管,更為平衡和充分地發展資本市場。

  保險業,歷經風雨再出發

  本報記者 曲哲涵

  “2017年,保險業確實有新氣象,保險機構不再把保險包裝成理財産品到處推銷,短期限高收益、高風險的産品都下架了,大家更重視用‘保障牌’來抓市場、拼規模。”河北某銀行職員李華説,消費者的保險理念也在發生變化,來銀行櫃檯諮詢的客戶中,關注保障權益的人多了,計較分紅高低的人少了。

  李華説,保險公司應該多站在普通消費者角度,推出保障責任明確、合同條款簡單易懂的産品,培養更多既懂産品又真心為消費者著想的代理人。

  在宏觀調控和監管政策的共同作用下,金融業逐步從浮躁走向理性,從“快不快”走向“好不好”,向新時代需要的金融業轉變。

  中國人壽集團董事長楊明生説,風險管理能力強,金融企業才能走得穩、走得遠。“近年來,我們積極發展保障型和長期儲蓄型産品,提供居民需要的保險産品、保險服務,在承辦大病保險,發展扶貧保險、稅優健康險業務等方面走在行業前列。同時努力做資本市場的成熟機構投資者,做穩定資本市場的重要力量。”他表示,2018年,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挺在最前面,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舉措,推動公司實現高品質發展。

  記者展望:

  2017年,對保險業來説非同尋常,被業內稱為“史上最嚴監管年”。監管“重錘”接連落地,行業經歷“涅槃重生”。

  部分保險機構的日子不好過。保監會發佈“1+4”系列文件,集中整飭保險市場主體在償付能力、産品開發、業務經營、資金運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監管和懲罰力度大大超出以往。渾水摸魚、拒不收斂的機構被頂格處罰,以往靠高風險業務彎道超車的行業“新貴”保費遭受斷崖式下跌,全行業對風險的敬畏前所未有。

  大批保險機構在轉型陣痛後迎來光明前景。轉型,成為保險行業“大合唱”。産品結構進一步調整,保障型業務佔比大幅提升,短期萬能險保費大幅減少,金融科技助力行業産品、服務創新提速。資本市場上,險資摘掉“野蠻人”的帽子,成為穩定股市的“壓艙石”。

  服務實體經濟,保險業大展身手。優質、長期的保險資金,成為實體經濟的源頭活水。

  “保險業是一個分散風險、管理風險的行業,築牢風險防線,是行業自身健康發展的需要,也事關金融業乃至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表示,2018年,對行業突出風險點仍需及時排查、處置,針對風險隱患較大的公司,及時採取有針對性的處置措施;對違法違規和激進投資等各種市場亂象,要繼續加強股權穿透管理;對銷售誤導、理賠難、違規套取費用等頑癥,將加強日常防範,構建多層次防控格局。

  地方債,開前門堵後門

  本報記者 吳秋余

  2017年最後一個工作日,財政部對外通報四川、江西兩省嚴肅處理有關市區違法違規舉債擔保的情況,除責令限期整改,還依法依規對多名相關責任人啟動問責程式,給予行政撤職、行政降級、行政記過等不同程度處分。其中,江西豐城市因為違規使用置換債券資金,被全額收繳違規使用的置換債券資金10861萬元,並按程式扣減了豐城市2017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債券額度1億元。

  此前一週,財政部就曾向社會通報了江蘇省、貴州省嚴肅問責處理部分市縣違法違規舉債擔保問題的情況,70多名官員為此付出沉重代價,其中有部分官員已離開涉事崗位,甚至已被提拔。這意味著,無論在任與否,在地方政府官員違法違規舉債擔保問題上,終身問責將成為常態。

  “對地方債違規違法問題,一經查實,都要從嚴問責。”江蘇省有關負責人表示,將以此次問責為契機,切實提高風險防控意識,紮實做好地方政府融資行為清理整改工作,穩妥推進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確保各項政策規定不折不扣落實到位。

  去年以來,中央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頻出重拳,加快存量政府債務置換、堅決制止地方以政府購買服務名義違法違規融資、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一系列組合拳為地方債“開前門、堵後門”,多管齊下防範金融風險。公開資訊顯示,除上述四省外,2017年先後有重慶、山東、河南、湖北等省份的多名責任人,因為地方債違法違規問題被問責處分並公開通報。

  記者展望:

  借錢總是有風險的,但地方債因為有了政府這個特殊責任主體,似乎罩上了“金鐘罩”。“出了事有政府兜著”“錢花在公家的事上,出了問題也沒責任”,在不少人的觀念裏,只要錢借給政府了,就進了保險櫃,既沒有金融風險,也沒有道德風險。

  從數據來看,到2016年末,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為27.33萬億元,負債率36.7%,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但“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地方債最大的風險不在賬面上,看不見的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隱性擔保、融資平臺舉債、假借政府購買服務變相舉債、虛假PPP……地方債務披上各種“馬甲”,潛在的風險和隱患不容小覷。

  “切實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今年地方債管理定了調。拆除地方債的風險隱患,一方面要堅決“堵暗道”,嚴查隱藏在政府隱性擔保背後的違法違規融資平臺,嚴防地方債變化多端的新品種,對出現的問題一查到底、終身追責;另一方面也要積極“開明渠”,規範地方債發行,加快存量政府債務置換步伐,對地方事權給予相應的財力保障,引導地方樹立正確的政績導向,消除地方債違法違規行為存在的土壤。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