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牛仔行業多牛人,這位技術大牛你給打幾分

2018-01-07 12:41: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鄧建軍是江蘇常州一家牛仔布生産企業的技術總監。從一名中專畢業的普通工人到高級工程師,再到被譽為“知識型産業工人”的領跑者,鄧建軍走過了一條光彩而不平凡的道路。如今,不到48歲的鄧建軍,已經連續三屆被推選為黨代表了。

  1988年8月,21歲的鄧建軍從江蘇常州輕工業學校電氣自動化專業畢業,進入常州一家生産企業當電氣技工。

  進廠不久後的一個深夜裏,鄧建軍負責的一台機器出現故障,怎麼也修不好,最後他不得不向師傅求助。師傅來了以後,三兩下就解決了問題——這不過是個機械小故障而已。

  從那以後,鄧建軍開始更加注重提升自己的技能。在他的工作臺上有一疊厚厚的筆電,上面記錄著多年來技術創新的資料和心得。這些筆電被工友們稱為“活辭典”。憑著這股勁,鄧建軍最終取得了電氣工程領域的工程碩士學位。

  1992年,公司收夠了一家紡織企業。這家企業有50台進口劍桿織機設備可以維修後再利用,但是由於機器長期不使用,線路板原理圖早已不知去向。老修理工預計,電氣維修得花上半年時間。

  為了讓讓機器儘快運轉起來,鄧建軍每天蹲在織機旁,一幹就是十四五個小時。光是一張線路板上,就有2000多個點需要測試。一個月後,50台織機重新運轉了!

  如何穩定控制牛仔布預縮率曾經是個“世界級”行業共性技術難題。不過,這個難題如今已被鄧建軍和他的團隊攻下了,而且僅僅用了4個多月時間。他們把牛仔布預縮率控制在2.5%以內,優於3%的國際標準,自主開發的“染色機線上控制和檢測系統”成功應用於所有染色生産線,提高了設備自動化控制水準,減輕了工人勞動強度,解決了生産技術難題,填補了該領域的世界空白。

  2002年,鄧建軍做了一件更牛的事——倣照進口設備,設計製造中國人自己的分經機。當時,公司剛剛接到了一批生産竹節牛仔布的大訂單,然而由於生産能力有限,竹節牛仔布生産告急。

  當時國內沒有成熟的技術,廠家大多是購買進口設備,鄧建軍和科研組的工友們只能自己摸索,奮戰了3個月,終於完成了改造版的設備設計圖。緊接著,鄧建軍和工友們又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安裝和調試的工作中,一連7天,他們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常常錯過了食堂的飯點,餓了,就到工廠附近的小吃攤買個饅頭,吃碗麵或餛飩,終於完成了4台機器的安裝和調試。這4台機器的製造成本僅為進口設備的八分之一,不僅為公司節省了開支,又保證了按時交貨。

  公司每年要加工近6000萬米牛仔紗線,按處理一噸污水三塊五毛錢計算,僅這道工序,企業每年就要花費一百多萬元。為了減少開支,鄧建軍嘗試著繪製杜絕污水排放的設備改造圖紙,新設備很快便有望在紡織廠裏亮相。

  30年來,鄧建軍和他的團隊共參與大小技術改造項目429項,完成各種技改項目136個,範圍幾乎涉及企業的所有重要設備,全方位地保證了企業産品的品質穩定與提高。

  眼下,以《中國製造2025》為指引,鄧建軍正在主持推進智慧企業、智慧工廠建設,圍繞牛仔産品的生産過程,引進高端智慧化設備,構建生産過程智慧化管控系統,為企業發展貢獻新的力量。(材料來源:工人日報 新華網 新聞聯播)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