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聽尼泊爾共産黨人談社會主義

2018-01-05 08:36: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駐尼泊爾特約記者 寧林】新年伊始,在去年底大選中“聯盟”獲勝的尼共(聯)和尼共(毛)仍就如何組成新一屆政府的議題進行著緊張討論,有關“兩黨合併”的説法也被尼泊爾媒體議論紛紛。尼泊爾11年間歷經兩屆制憲會議,換了10位總理,政局動蕩,發展停滯,人民呼喚穩定。而回顧尼泊爾等南亞國家共産主義運動的歷史,同樣也是有分有合,起伏不定。很多尼泊爾人關心,尼共最終是否能夠完成統一?能否將共産主義基本原理與國家實際相結合,“蹚”出一條通過議會鬥爭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新路?《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歲末年初採訪尼共(聯)、尼共(毛)兩黨高層時,大家都坦言彼此在意識形態層面已無明顯區別,而合併的障礙主要在領導人職務如何安排等技術性問題上。正如尼共(毛)政治局常委普拉巴卡爾所説:“第一階段制定出人民憲法的任務已完成,但以國家繁榮、人民幸福安康為目標的第二階段任務還任重道遠。這一目標只有依靠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全尼各共産黨都會在社會主義的旗幟下再次團結在一起。”

  尼共(聯)中央委員:

  互為“勁敵”時分票嚴重

  形成“聯盟”後競選大勝

  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中,尼共(聯)中央黨部大樓損毀嚴重,後搬遷到加德滿都北部環城路邊上的一個獨立院落。《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近日走訪時發現,尼共(聯)新的中央黨部是一幢兩層樓的建築,一樓為組織部、宣傳部、紀檢部等部門的辦公室,二樓為黨主席奧利、資深領導人尼帕爾、卡耐爾以及秘書長頗克瑞爾四人的辦公室。一、二樓辦公環境乾淨整潔,各辦公室間均由鋁合金門窗隔斷。除此之外,主樓地下室是中央黨部會議室,可容納兩三百人同時與會。 

  較之於尼共(毛),尼共(聯)較早將鬥爭路線由“革命戰爭”轉化為“議會鬥爭”。談及此次“左翼競選聯盟”在大選中勝利,尼共(聯)中央委員蘇瑞士卡基告訴《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在過去11年的議會鬥爭中,尼共(聯)、尼共(毛)和大會黨這三大黨各有勝負,其中,大會黨在社會上層和上年紀的人群中影響力較大且“親印”。相比,兩支共産黨“親華”,並受青年人歡迎,尼共(毛)得益於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戰爭,鄉村黨組織發展很快,尼共(聯)則在城市中下層以及鄉村有不錯的影響力。不過,由於議會政治的制度設計,同宗同源的尼共(聯)和尼共(毛)由於群眾基礎近似,長期以來互相視對方為“勁敵”,導致選舉時“分票”嚴重。這次正是由於兩黨領導人認識到該問題,在選前組成競選聯盟,化競爭為合作,使得左翼聯盟大勝。

  尼共(聯)中央委員:

  “共運之初”深受中印影響

  “黨禁時期”緊密聯繫群眾

  回顧尼泊爾共産主義運動的發展史,尼共(聯)中央委員、中央黨校前負責人尤布拉吉告訴《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尼共本身就是中國和印度共同影響下的産物。據尤布拉吉介紹,1949年尼共初創時,從指導思想而言,深受中國革命勝利的鼓舞,推崇毛澤東思想,特別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革命道路;但從組織準備而言,許多尼共建黨元老又是在印度獨立運動中接觸到共産主義的,甚至早年就是印共黨員,還為印度的獨立運動蹲過英印政府的大牢。尤布拉吉強調,就革命的群眾而言,尼泊爾的情況和中國更為近似,由於資本主義工商業尚未成為社會經濟的主流,因此貧苦農民才是革命的主力軍,這也是為什麼毛澤東思想在尼共初創之時就備受尼共推崇的重要原因。

  在談及尼泊爾為何出現多支共産黨且互不隸屬的情況時,尤布拉吉表示,1954年尼共一大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主張實現共和,當時的黨還是較為團結的。1956年,中蘇論戰爆發,尼共內部逐漸出現“親華派”和“親蘇派”。在1957年召開的尼共二大上,黨內在對待國王的問題上又産生激烈分歧,出現支援君主立憲制和支援共和制的分野。到了1960年,馬亨德拉國王發動“王室政變”,大權獨攬,尼泊爾進入30年“黨禁時期”,尼共轉入地下,領導人或投降為保皇派,或被捕入獄,或流亡海外,黨在組織上難以形成一體,只能各自為政。另外,由於封建思想殘余,黨內部分領導人“山頭主義”嚴重,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最終導致尼共分裂的局面。

  尤布拉吉認為,尼共分裂削弱了自身力量,但在“30年黨禁”時期,又給了尼泊爾共運一個大浪淘沙的契機,與廣大人民群眾聯繫更為緊密、革命立場更為堅定的共産主義力量也在此時孕育。

[責任編輯:郭碧娟]